追“光”逐“电”中,南阳一马当先。
数字光电技术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所在,历经50余年发展壮大,我市数字光电产业在光学、光电、光能源等领域形成了较强产业特色,呈现出链条日趋完善、规模快速壮大、集聚效应凸显、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打造千亿级数字光电产业集群,正成为南阳建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强力支撑。
“3年来,我市通过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支持项目68项,资金1.2亿元。”市科技局局长刁晓英介绍,为解决数字光电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引导各级相关部门及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我市通过利用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重点聚焦优势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领域,支持开展重大协同研发合作、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成效,为全市数字光电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设基金强赋能
光电产业发展迅猛
产业研发联合基金是财政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于2022年起,出资设立省级产业研发联合基金,每批基金期限为3年,旨在聚焦联合区域的优势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行业,重点资助区域内企业实施的中试、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省内高校、院所、相关企业围绕区域产业“卡脖子”问题实施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重大协同研发合作项目;产业科研规划提升项目等。
为切实解决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2022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成立多个调研组,深入调研全市数字光电产业现状,全面掌握产业链布局情况。同年,与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签订协议,共同出资设立南阳市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实施期为3年,总规模1.2亿元。其中,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自2022年至2024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共计6000万元投入联合基金;我市自2022年至2024年共安排科技专项经费6000万元投入联合基金,平均每年2000万元。该基金的成功设立,有效带动各地科技企业投入5倍以上研发资金用于基金项目,为全市数字光电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通过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的支持,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推动了南阳市数字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期服务于我市数字光电行业的北京知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全省光学玻璃冷加工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3年来,通过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项目的实施,我市数字光电产业迎来迅猛发展,形成了以高新区为主体,卧龙、社旗、新野、镇平、唐河等地为侧翼的园区化、集群式发展格局。
高层次平台载体是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我市全面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加速引育建强平台载体,一个个活力迸发的科创平台载体拔节生长、蓬勃壮大,为数字光电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余个,以光学元组件(镜片、透镜、棱镜、各类光学模组、功能镀膜器件等)、光电元器件(光敏电阻、传感器、光学引擎)为基础,投影机、安防监控设施等终端产品及系统集成服务稳步发展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产品在智能终端、安防监控、智能家居、车载显示、医疗教育、环境监测、军工装备、仪器仪表等领域应用广泛,有力推动了相关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提升,使企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辛勤耕耘,必将收获丰硕的果实。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光电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达739家,年产销光学零部件约3.6亿件,各类光学镜头约3000万支,光学引擎与整机约120万台,全市光电产业规模约200亿元。
深走访优服务
拓宽基金支持领域
“为解决国产PCB胶片边缘锐利度差、尺寸随着环境温湿度变化大等问题,在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支持下,公司实施了‘高精度电子线路板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领域涵盖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5G等产业链,目前已累计生产销售2000万平方米,收入5.6亿元;通过‘新型高精度线路板电子喷印油墨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实施,成功研发出适用于硬质和柔性线路板字符层的电子喷印油墨系列产品,解决了国产电子喷印油墨附着力差、打印精度低等问题,目前产品已通过几十家用户的验证,累计生产销售超10吨。”谈及公司在科研方面取得的硕果,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表示,这一切离不开科技部门的帮助和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的“东风”。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调研组多次深入乐凯华光,指导企业在光电产业领域快速推进。“高精度电子线路板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从项目调研立项、研究实施到验收评价,每一个环节跟踪到位、指导到位、服务到位,保证了该项目的成功高效实施,开发出高精度电子线路板胶片,用之做成的高精度线路板,弥补了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基础材料制造技术的短板,将国外柯达、富士、爱克发等企业的产品价格降低到国产产品价格水平,按2024年中国电子菲林用量1100万平方米计算,为产业链下游企业降低近6亿元成本。
“新型高精度线路板电子喷印油墨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弥补了我国在线路板喷印技术领域关键耗材的技术短板,实现电子喷印油墨的国产化,推动线路板制造由传统丝印工艺向高效便捷、节能环保的喷印工艺转型升级。
像乐凯华光一样,利用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的企业还有很多,森霸传感也是其中之一。
“公司承担的‘红外热成像光路滤光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成功推动了热成像金属化红外窗口片的核心技术研发进程。”森霸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介绍,公司已成功研制出符合市场需求、透过率高、金属化膜层牢固度强的热成像金属化红外窗口片,应用于军事、工业检测、医疗成像、环境监测等领域,预计年新增经济效益达2亿元,新增税收2000万元。
基金用在科研“刀刃上”,实事办到企业“心坎里”。刁晓英告诉记者,自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实施以来,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多次组织专家组、调研组等深入各地数字光电产业园区和相关企业走访调研,全面征集困扰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了解企业发展方向;指导企业进行项目申报,帮助企业寻找优秀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单位,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落地。
积极组织项目申报。组织申报全市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重点及一般项目,并将申报范围从中心城区扩展至高校和各县(市、区)。省、市、县三级联动,有效提升数字光电项目基础研发和成果策源能力,拓展与先进地区成果对接和吸引转化的渠道。
严格进行项目评审。为确保项目评审的严肃性和精准度,委托基金托管方——河南省科研平台服务中心,组织郑州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专家,严格按照省重大科技项目评审程序,对申报项目进行集中评审。
及时申请项目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对接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及时下达资金至项目承担单位。截至目前,我市共筹措并下达相关项目资金7888万元。
同时,为保证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支持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我市在基金已覆盖数字光电龙头企业和大部分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围绕数字光电产业领域,把基金征集项目的范围扩展至数字光电产业及上下游产业,如电子、电力电气、自动化控制等领域,拓展了服务领域,放大了辐射范围,提高了运行成效。
忙研发速达效
科研项目硕果累累
开工才是“真落地”,投产才是“真本事”。
“在各级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的指导帮助和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的支持下,公司主导的‘自由曲面微纳光学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从研发到量产,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已形成年产近千万套的产业化能力,带动就业200余人。”新野旭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中勤告诉记者,公司主导的另一项“高精度光学元件在激光传感镜头和精密焊接镜头的应用研究及产业化”项目也已通过客户验收,并实现产业化量产,预计产能突破600万件。
为及时跟踪科研项目实施,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市科技局、市财政局高度重视已立项项目执行情况,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座谈会、组织专家交流等方式,了解项目执行进度,确保项目投产达效。
乐凯华光、中光学、森霸传感、旭润光电等一大批数字光电企业加足马力抢进度,争分夺秒忙研发,充分利用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以重大装备、关键材料、先进工艺和核心器件为主要突破方向,“啃”下了一系列重大自主关键技术,实现了与世界一流数字光电企业并肩同步,在众多领域成为行业领跑者:
乐凯华光主导的“先进量子点封装膜材料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项目,通过与河南大学联合技术创新,完成量子点封装高阻隔膜结构设计,成功开发出结构创新、性能优异、具有产业化价值的量子点显示封装用高阻隔膜材料,下游量子点显示用户器件湿热老化在3000h以上,样品性能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实现了该类核心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及制程创新。以此项目为基础,乐凯华光拓展研发了耐蒸煮、耐水煮、干货食药领域的高阻隔包装膜材料,突破了高端包装领域的技术瓶颈,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预计新产线满产后实现销售收入超3亿元。
镀邦光电主导的“特种金属材料表面增强改性技术及工程化研究”项目,开发了特种金属材料表面增强改性技术,提高了易损部件的耐磨性、耐蚀性和自润滑性,实现了超硬涂层技术和镀膜装备的自主可控,预计年新增经济效益两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利达光电主导的“车载抬头显示AR—HUD研发”项目和“车载激光雷达系统光学薄膜器件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突破了大口径自由曲面折反光路设计难题,研制出一套双自由曲面组成的后光路虚拟成像系统,建立了年产10万套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时开发了激光雷达系统中的核心光学薄膜器件,形成了年产100万件(套)以上的生产能力,实现在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上的新突破。
翊轩光电主导的“工业机器视觉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研发了高端光学成像系统、工业镜头及光学元器件等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
…………
一个个耀眼的成绩,闪耀着自主创新之光。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项目的实施,不仅为企业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同时帮助企业转移转化了一批数字光电先进适用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实现转型升级,扩大经济效益。
数字光电产业既是我市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工业经济增长极、工业强市的重要支撑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数字光电产业作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推进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以“国家队”成员中光学集团为龙头,拥有了200多家相关企业,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左右。下一步,我市致力于推动数字光电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数字光电“1+10+N”产业发展规划,即实现1000亿元产值、年产10亿件中小透镜、推出N个畅销终端名牌产品,着力打造先进光学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促进产业链集群发展,奋力打造千亿级产业发展高地。
聚创新之势,兴产业之强。南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紧紧围绕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展现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活力与潜力。全市通过设立产业研发联合基金,为关键技术的研发注入了强劲动力,显著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了数字光电产业链整体升级。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更加明显,科技创新成果逐渐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这种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正引领南阳走向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②13
□统筹:王成晓 刘怀举 执行:阎亚平 文/图:王鸿洋 张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