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日报

扎根大地的灵性之书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A6版: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 慕容真子

作家熊向阳的长篇小说《心灵秘境》出版以来,受到各界书友的好评,大家从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解读。且不说其颠覆性思维下的独特写作手法——如何铺线设伏,再借多人讨论推进情节;更不提那种媒介融合的先锋表达——如此烧脑的结构,若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实在难以驾驭。

陆营是熊先生的家乡,他则常居襄阳。他始终将故乡视作精神可自由驰骋的疆域:一沙一石,一人一事,皆沿着心灵的轨迹从记忆中铺陈开来,供他追寻、重叠、回味。嚼狗尾草、听风声、捏土疙瘩,看血红的夕阳缓缓垂落,再将瘦弱的身躯蜷在母亲的坟头……这些细节读来令人动容。

有人说,世界上比光速更快的,是思念,它无时无刻不在;乡愁则如同一道永远解不开的枷锁,勒得人哪怕跋山涉水,也要回到那个或许已不再是故乡的“故乡”,那个不知是否还存在的“故乡”。

这正如许多旅居外地的游子,尤其是男性游子——随着年岁渐长,他们对故乡的回望愈发迫切、深刻,就像落叶终要归根,这是一种生命的定律。

这也是《心灵秘境》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引发读者共鸣,让人感同身受。

记得几年前,我曾与一位归乡的游子共餐。也许是多饮了几杯,他当众唱起了《花木兰》(注: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剧种,如“河南豫剧《花木兰》”,使指代更明确),还絮絮叨叨说了几个小时:小时候偷邻居家的南瓜、拔村里的菜苗,故意打开鸡笼把邻居家的鸡撵得满天飞……

最后,他说着说着,笑中带泪,哽咽难言。这是一位物质上什么都有的成功人士,却仍觉得生命中存有某种遗憾。故乡于他,好像越来越远——远到只剩一张机票的距离,又仿佛越来越近——时刻都住在他的心里。

《心灵秘境》所要呈现与表达的,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家优于常人之处,在于拥有用文字书写与表达的能力。他在写出自己心声的同时,也在为大众的故乡情结代言。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童谣与河南戏曲的片段。那是童年生活里的微光与乐趣,是大人们在困顿中努力生活的写照。我们笑着读,又眼含泪水,在文字中品味自己心中的乡土滋味。

书中人物的性格、当地的风俗人情,都在一颦一笑、一闹一扭之间,在舞狮大会、媒人说亲、邻里争执之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你从哪里来?你到哪儿去?你去做什么?然后呢?再然后呢?”这是作者直击心灵、带着极具切肤之痛的自我提问。

无论身在何处,我与故乡始终密不可分。我嗅着她的气息,与万物对视、对话,将她刻进自己的身体里、生命里。

灵魂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痛、会悲、会思念、会欢喜……当她无所依附时,便飘荡于虚空,没有归属,只剩空落与失重——这灵魂,总要有所寄托的吧!

当熊先生站在沙河堤岸,任掌心的土疙瘩化为细尘顺着指缝流下,那一刻,他的心该是最踏实的。我相信这一点。

因为我看到,《心灵秘境》已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乡土心灵栖息地,更成为读者得以安放自己身心的“修道场”。

至少,我是如此。我在他的文字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乡亲们的气息,触摸到了父母沉入黄土的目光。我在书的每一处细节中悲叹、缅怀、欣喜,泪流不止。我看见自己飘飞的灵魂,仿佛终于扑向了久违的故土——而我的心,也在那一刻踏实下来。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