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 兵
秋高气爽,文传中原。近日,南阳作家秦俊的十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大汉王朝》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引发文学界、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8月16日上午,在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中原会客厅推出专题直播访谈节目《以笔为犁耙古今 化纸作田耕春秋》,特邀作家秦俊担任主角。孙泉砀、张国臣、南飞雁等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历史、文学、教育、法学、文风等多维度,对秦俊的新作《大汉王朝》及创作历程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精彩点评。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学术盛宴,不仅是对一部新书的推介,更是对中原历史文学创作的一次重要研讨。
秦俊,南阳邓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这位扎根南阳的作家,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曾任南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的文学之路始于1987年公开发表的《乱世枭雄——别廷芳演义》,这部作品一炮打响,获得读者广泛好评。自此,他笔耕不辍,陆续推出了《混世奇才——庞振坤》《花子帮主》《风流将军——王凌云外传》《浪子拜将记——丁大牙外传》《伤兵东四郎》《奇侠樊钟秀》等一系列具有浓郁南阳地方特色的作品。
在积累了大量创作经验后,秦俊的创作视野从南阳本土拓展到整个中华历史,开始了中华帝王系列历史小说的创作。《春秋五霸》系列、《大汉王朝》系列、《大宋天子》系列丛书相继问世。至今,他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26部(含合著),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成就令人瞩目。其中,12部作品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外频道制作成有声书播出,多部入选“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张炯对秦俊的小说给予高度评价:“河南南阳的作家,从姚雪垠起,到今天的二月河、秦俊,都致力于历史小说创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这一评价将秦俊置于南阳作家群的历史脉络中,肯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和历史贡献。
著名作家二月河生前评价秦俊作品时说道:“通俗而不庸俗,乡土而不泥土;从众而不媚众,入雅而不佞雅。”这二十四字评价精准地概括了秦俊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指出了他在雅俗共赏方面的成功探索。
秦俊长期关注两汉王朝,在不同时段先后推出了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等大汉帝王的历史传记体小说。此次河南文艺出版社以全新视角、全新设计、全新气势隆重推出的十卷本《大汉王朝》,可以说是新形势、新史观下一部重磅作品。
《大汉王朝》系列独辟蹊径,以民间视角生动再现两汉四百年的风云变幻,被评论界誉为“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代表作”。正如秦俊自己所言:“在书中我不太介入正史、稗史纷争,而是挖掘专业研究者易忽视的尘封往事及民间逸闻趣事,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历史快感。”这种以民间的语言、风格、思维进行创作的方法,使历史与历史人物鲜活起来,更加契合大众的审美观。
这部鸿篇巨制按照“创业—守成—中兴—衰亡”的脉络展开叙事。《汉高祖刘邦》写汉朝创业,讲述刘邦从一介亭长凭借谋略与用人智慧,率沛县同乡等开创大汉基业的故事,让人对其“沛县朋友圈”创业经历进行解码。《汉武大帝》属守成扩业篇章,讲述其“霸道总裁”般的扩疆拓土雄心。《光武帝刘秀》是中兴部分,呈现刘秀“骑牛开打”的昆阳逆袭等传奇经历。《汉宫残阳》聚焦衰亡场景,刻画了吕后、王政君等“狠人”演绎的精彩后宫风云。
讲故事是秦俊擅长的绝技,书中语言兼具严肃性和幽默感,轻松有趣且很有现在网民喜欢的“网感”,能够拉近历史与当代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距离,有助于唤起年轻一代对历史的兴趣,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曾在南阳任职的孙泉砀说:“秦俊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作家,他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成果斐然。从他的作品中,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历史的深厚情怀与深入研究。”他指出,秦俊的作品以朴实通俗见长,既忠于史实又不被事实完全束缚,善于描绘真实场景且不拘泥于传闻。文笔干净流畅,老辣中透着纯朴。
“在描写历史人物时,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还是普通的百姓,在他的笔下都鲜活生动、真实可感。”孙泉砀强调,秦俊遵循民间视角解读历史,自成一派,被誉为“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掌门”。这种创作风格让历史和历史人物以一种接地气、亲民众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秦俊的小说里,民间视角体现在多个方面。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不仅仅从官方正统的角度去叙述,而是加入很多民间的传闻、百姓的看法以及民间的生活场景等元素。比如在描写宫廷斗争时,他通过一个普通宫廷侍卫或者宫女的视角,去展现这场斗争对底层人物生活的影响,让读者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也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大背景。
在描写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时,秦俊着重刻画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像百姓的一日三餐、娱乐活动、市井烟火气等,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百姓的生活状态,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的民间社会之中。这种民间视角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全新认识历史的窗户,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和真实。
作家、学者张国臣在研读秦俊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后,总结出三大突出特点和时代意义:一是突出历史重点,构建了从春秋战国至大宋王朝的庞大历史叙事谱系,再现了华夏辉煌历史,具有增强文化自信的政治意义;二是突出文学底色,探索了人生和社会规律,阐明因果相连,善恶必报的道理,具有启迪人生的哲学意义;三是突出法治重点,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求和期待。
张国臣认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铁面包公判案的故事就体现了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法治教育意义。他强调,在历史文学与小说中讲好河南故事、传播河南声音,核心是锚定“华夏根脉”的文化内核,用“人”的故事串联历史纵深与现实温度,让地域特色与普遍情感产生共振。
作家南飞雁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秦俊先生的历史小说很适合影视剧创作和改编。”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初心、历史情结、精神内核”是其灵魂,并以秦俊执着修正出300多条影视化改编意见为例,说明守住作品中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人物精神的刻画的重要性。
南飞雁指出,在影视改编过程中,无论是人物动机、历史背景还是核心主题(如对“正义”“坚守”的表达),都不能为了戏剧冲突而篡改——不能为了强调情节而刻意放大权谋厮杀,丢失“人间烟火”的内核。文学可以依赖细腻的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事,但需要通过人物行为、场景细节,让观众感知到这份“历史情结”,而非让历史沦为“强情节的背景板”。这样才能实现文学作品影视化后的独特魅力:从“文字想象”到“视听共振”的升级。
侠肝义胆是秦俊为人称道的性格,编史修志是秦俊钟爱的事业,文学创作是他挥洒激情的乐土。以民间视角解说历史、抒写乡情,上千万字的文学作品使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他的人格魅力,影响滋润着大家,在他的影响下,南阳作家群更加人才辈出,在全国叫得更加响亮。
纵观秦俊的创作生涯,他用千万字作品践行“文以载道”,其坚守历史真实、深耕地域文化的创作态度,不仅为中原历史小说立起标杆,更成为年轻创作者的精神范本。而这场访谈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本新书的推介——它既是对河南文学“守正创新”传统的回望,也是对“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华夏根脉”创作使命的再动员。
总之,无论是历史文学还是小说,核心都是“以文化为骨,以人物为魂,以情感为桥”——让历史的“过去”可感、“现在”可触、“精神”可传,才能真正让中国故事走进人心,让中华声音传得更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恰是秦俊钻研历史、书写历史的情感注脚。
《大汉王朝》的出版,不仅是秦俊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原历史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这部作品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文学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也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鉴。②6
(作者系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