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日报

把准立法“小切口” 书写治理“大文章”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A4版:时事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01版)

地方立法在提升我市依法治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在2022—2023上半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南阳位居全省第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营商环境建设先进省辖市”,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获全省立法工作先进单位表彰。

聚焦民心所向

让人大监督更好回应民生关切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社情民心。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中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让立法真正发挥惠民利民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市教育局与卧龙区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正式将位于滨河大道与躬耕路交叉口西南角的新建学校命名为“南阳市躬耕路第一小学校”。该学校规划占地约49.3亩,投资1.52亿元,设计为24班规模,拟引入市直名校资源联合办学。附近居民一致盛赞:“《南阳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规范教育用地规划和学校配建主体责任,解决了居民普遍关注的学位配套问题,保障了居民的教育权益。”

广纳民意、对症下药,2021年1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牵头,市规划局、教育局参与,通过基层调研、蹲点调研、立法辩论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在查清立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摸透立法涉及的重点难点后,起草《南阳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以“小切口”立法彰显民生温度、解决发展难题,制定“严标尺”提升立法规范化水平。市教育局三级调研员王向上介绍:“《条例》科学、务实、管用,实施5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让千家万户在教育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南阳市居民住宅区消防安全管理条例》《南阳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南阳市公共停车场建设与管理条例》等一部部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促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相继实施,及时关注和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运用法治方式推动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每一部法规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铁红表示,市人大常委会牵头各有关部门,坚持“良法善治”理念,创新地方立法机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以民生视角促进社会和谐,为提升城市品质和民生福祉提供了法治保障。

筑牢法治根基

让良法善治赋能高质量发展

筑梦现代化,共绘新图景。回望十年立法路,南阳成果远不止于16部法规的数字叠加,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优化法治供给、提高立法质量、强化法律监督,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凝聚强大合力,以法治之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法为纲,德为魂。2021年7月1日,《南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南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出台,填补了我市文明行为促进领域的立法空白,标志着我市文明建设工作从‘道德倡导’迈向‘法治规范’,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市民公共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提供坚实保障。”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马蔼玲表示。《条例》实施以来,示范引领效应持续释放,我市有3人上榜全国道德模范、8人提名,110人和1个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4人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6户居民获评全国文明家庭,竞相涌现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汇聚起磅礴正能量;营造全民守法氛围,“我来讲文明”实践活动累计开展3000余场,常态化宣传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日常。

立法筑牢社会治理制度基石、立法厚植生态文明底色、立法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到更好服务发展大局,一次次创制性立法实践,凸显了我市在地方立法中的首创性、示范性,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自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本地特点和基层治理需要,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积极构建和践行“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立法格局,突出“小切口”立良法,力求保善治“真管用”,南阳以十年之功、16部良法之力,书写了以法治促发展、保民生、护生态的动人篇章。

为检验立法效能,监督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地方性法规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运用执法检查、听取法规执行情况报告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推动地方性法规落地落实,切实提升法规实施监督的刚性与实效。

坚实的法治基石,凝聚着群众智慧,回应着市民期盼,支撑着南阳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道路上行稳致远。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