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勤(右)进行技术指导。
云悦读 本报记者 王好学
通讯员 彭 森 文/图
在新野县旭润光电的千级净化车间里,他关注着正通过离子束抛光技术精准打磨的航天传感器光学镜片;在县域企业调研现场,他将中小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等方面的困难一一记录在日记本上……
这两个场景,恰是省人大代表、新野旭润光电董事长刘中勤深耕光电产业、践行代表使命的生动缩影。他以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更以民生情怀扎根基层,在产业振兴与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就没有立身之本。”这是刘中勤深耕光电领域二十多年的信条。1997年,他从新野远赴成都打拼,2008年创办成都永和光学。2018年,响应“返乡创业”号召,他带回核心技术与产业资源,成立新野旭润光电,回报乡梓。
在刘中勤带领下,旭润光电瞄准高端光学领域持续攻关。公司首创的离子束抛光技术,将光学镜片良品率从行业平均水平提升至98%,成功替代进口工艺,打入医疗内窥镜、无人机航拍镜头等高端市场,产品出口12个国家。在“自由曲面微纳光学制造”项目中,团队攻克中高频误差与检测精度不足难题,成果应用于航天传感器镜头;研发的氟化钙晶体镜片,助力国产医疗设备跻身国际一流。
为筑牢创新根基,刘中勤构建“产学研用”融合体系: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企业共建智能光电研发基地,解决光学元件规模化生产难题;联合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成立研发中心,培养专业人才。截至2024年,公司获授权专利51项,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跻身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列,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企业发展的底气,来自社会的支持;人大代表的价值,在于为民发声。”刘中勤始终把履职落在实处。
在产业扶贫一线,他在新野县王庄镇玉皇庙村建起扶贫车间,吸纳45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既能照顾家,又能挣到钱,日子有盼头了!”村民的感慨,是对他扶贫工作的最佳认可。
在建言献策方面,刘中勤深入调研企业发展痛点,建议政府加大对中小光电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出“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融资成本、加强要素保障”“做好全方位、各层次人才的配套政策,降低企业引才成本”等建议,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打造光电千亿产业链,这是机遇更是责任。”站在新起点,刘中勤目光坚定,公司将朝着智能制造、量子光学新赛道迈进,书写产业振兴与为民服务的新篇章。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