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卢晋荥 李金杭
森林覆盖率达61.7%,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95.8%,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行走在渠首淅川,满目绿意、蓬勃盎然。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近年来,该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两高四着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线,探索出一条水清民富县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铁腕护水
筑牢生态屏障
“如今这水,捧起来就能喝,清亮得很!”在香花镇宋岗码头,张小伟走在水库边,忍不住感慨。过去,张小伟是香花有名的“养鱼大户”,发展网箱近百个,在江面上搞着渔家乐,一年收入十来万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来,淅川县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家中三代以捕鱼为生的张小伟,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上交了渔船渔具,“上岸”办起了农家乐。
不仅如此,面对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淅川“壮士断腕”:关停并转污染企业380余家,取缔汇水区内畜禽养殖场600余家……这些曾被视为“生计来源”的产业和设施,因威胁水质安全被果断清退,为一库碧水挪出了生态空间。
拆,只是第一步。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淅川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石漠化面积达到125万亩,更有55万亩重度石漠化,影响水库水质安全。如何让裸露的山体披上绿装,让岸线生机盎然?淅川全力向石漠化进军,大规模推进植树造林。
在大石桥乡,护林员石俊侠高举“防火宣传小喇叭”,穿山岭、钻密林,20年来以山为家、以林为伴,守护着这片“绿色长城”。
“石头山上种树不容易,没有路,车上不去,只能肩挑背扛送苗上山,在石头坑里挖穴配土。”石俊侠说起造林时的情景,时隔多年仍充满感慨。没有路,就人工挖沟、人工抬树;没有水,小苗不好活,就自创“酒瓶滴灌”法,让水慢慢渗入。
通水以来,淅川县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创新合同化造林方法,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多万亩,沿库区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治理石漠化38.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61.7%,库区绿色屏障初步形成。
点绿成金
产业转型升级
“每年七八月,全国各地的客商都会上门收购,咱淅川杏李的名声越来越响!”在老城镇叶沟村,种植大户陈峰刚刚装好一车杏李发往上海。
老城镇21个行政村村村环库、户户临江,2016年以来,该镇大力发展耐旱、耐瘠薄的杏李产业,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同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老城镇的杏李产业是淅川县生态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淅川县大力发展生态林果产业,先后整合各类资金12.8亿元,发展柑橘、大樱桃、杏李等特色林果23万亩,生态林果产业带动库区10万群众增收致富。
走进九重镇唐王桥村,蓝天白云下,万亩金银花布满山野。
“金银花根系发达,具有保水固土作用,既不造成污染,又能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唐王桥村党支部书记高申豹介绍,该村引入福森集团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金银花被群众称为致富增收的“金子花”。
近年来,淅川县不断优化中药材品种布局,初步形成科学化育苗、标准化种植、规模化仓储、订单化收购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格局。目前,该县中药材种植品种60余个,集中连片发展金银花、柴胡、迷迭香等中药材40多个,(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