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日报

从乡村“小井”通向文学的海洋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第A4版:白河       上一篇    下一篇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群像中,乔典运是一位始终扎根乡土、以笔为犁、深耕人性与时代命题的独特耕耘者。这位生于河南西峡、将四十年创作生涯熔铸于黄土地肌理中的作家,以从乡村“小井”汲取源泉、最终汇入文学海洋的壮美轨迹,书写了一部与乡土血脉相连、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史诗。即便离世近三十载,其深刻的文学洞察、鲜活的豫西叙事及对人性的哲学思考,依然在文学界激荡着跨越时空的回响。

乡土叙事的生命底色

1929年,乔典运诞生于豫西南西峡县五里桥镇北堂村。这片质朴的黄土地赋予他与生俱来的乡土情怀与敏锐感知力,成为其文学创作的起点。他自幼在农事劳作与四季更迭中成长,1949年他投身军旅任文化教员的经历,短暂拓宽了他的视野,却因疾病于1953年复员返乡。命运的转折使他更加深入地扎根乡土,真切触摸农民的喜怒哀乐,积累了海量的生活素材。

时代浪潮中的沉浮成为乔典运创作的深沉底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以更深刻的反思与饱满热情,开启了文学征程的新篇章。他的个人命运与乡土紧密交织——困顿与坚守淬炼出作品中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与思想深度。

从萌芽到成熟的创作蜕变

乔典运的四十年创作历程是不断探索、突破的成长史。早期作品受时代思潮影响,以《河南文艺》发表处女作《送地》为起点,多聚焦乡村新貌与建设成就,洋溢着对新生活的热忱歌颂,如《香烟记》(1956年获河南曲艺一等奖),显露出对乡村生活的独特观察与细腻描写。

他文笔风格转变与深化始于对乡村复杂性的深度挖掘。他深入乡村角落,与农民朝夕相处,捕捉生活细节中的人性微光。在叙事上,他巧妙融入豫西方言,增强地域色彩;设置悬念与冲突推动情节张力;心理刻画丰满人物立体性。从早期歌颂到后期冷峻剖析,乔典运逐渐形成兼具地方韵味与人性深度的独特艺术风格,为乡土文学注入现实主义新活力。

乡土文学的精神坐标

乔典运的代表作以冷峻笔触解剖乡村社会,展现人性幽微与时代命题,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简述如下:

《满票》:乡村民主的困境与觉醒

以选举为切入点,揭示人情、利益交织下农村民主进程的艰难曲折,深刻批判自私、狭隘的人性弱点,同时展现民主意识觉醒中的挣扎,引发对乡村现代化转型的思考。

《村魂》:文化传承与现代性碰撞

通过鲜活的乡村人物群像,呈现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封建残余矛盾。探寻社会变革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问天》:对乡村命运的哲学叩问

以独特视角深入乡村生活,抛出时代迷茫、传统与现代抉择等命题。

《别无选择》:苦难与坚韧的生命史诗

自传体小说真实记录了他的军旅生涯、回乡挫折及创作求索历程,折射时代缩影,激励读者在困境中追寻理想之光。

《美人泪》:乡村女性的悲歌与抗争

通过包办婚姻牺牲品秀儿、反抗礼教的巧珍等形象,诉说传统与现代夹缝中女性的苦难,深刻批判性别不平等,展现坚韧生命力。

“农民哲学家”的乡土洞察力

乔典运“农民哲学家”称号源自其独特创作特质:出身农民却以哲学家般的洞察力提炼乡村生活智慧。他从劳作、邻里纠纷、婚丧嫁娶等日常场景中挖掘人性及社会本质;剖析选举、利益纠葛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矛盾。不回避人性善恶交织,冷峻审视传统与现代碰撞中的精神困境,使作品超越风情描写,成为理解农民精神世界、乡村变革的思想宝库。

乔典运的这一身份不仅代表其文学价值——以农民视角重构乡土叙事,深化现实主义深度;更成为社会观察的一扇窗口:为乡村研究提供鲜活文本,启发对农民心理、乡村治理的深层认知。

多维深远的文学贡献

纵观乔典运的文学现象,其对中国乡土文学的贡献是多维且深远的。

他首先是地域文化传承者。

豫西山水、民俗、方言在《村魂》庙会描写等文本中鲜活呈现,成为地域文化研究珍贵资料,奠定文学地域性典范。

他是用文学作品实现社会现实批判的时代旗手,也是文学人物塑造大师。

他在作品中善于把典型化与个性化融合统一,塑造的何老十(守旧干部)、巧珍(抗争女性)等形象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经典。

乔典运是公认的改革开放时代乡土文学开拓者。

他突破1980年代田园牧歌式书写窠臼,以冷峻现实主义深度拓展题材边界,剖析社会问题。

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乔典运的创作历程,亦存在一些不足。

在文学叙事上,他的部分作品(如《小院恩仇》)采用线性结构,缺乏多线叙事或视角创新;主题挖掘停留于现象批判(如《遗风》揭示封建包办婚姻),较少从制度、文化传承等宏观维度探寻根源及解决路径;人物性格动态发展不足(如《坎坷人生》主角性格单一),稍减人性立体感。但这些局限未掩其整体创作高度,反而为后续乡土文学深化提供了反思方向。

对乡村振兴的现实启示

乔典运的文学遗产在当下乡村文化建设中焕发新生,这不能说不是其文学价值的重新体现。

他的作品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宝贵资源。比如作品生动记录豫西民俗、方言等,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提供素材与灵感。充盈在乔典运整个文学创作活动过程中的坚韧精神,也无疑成为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坚韧智慧的乡村人物形象,激发出读者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那种善良、互助、坚韧的乡村精神(如《村魂》),引导着乡村建设者们更加团结奋斗,同心协力,走在构建和谐文化生态与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跨越时空的传承与回响

乔典运于1997年春节因病去世,我也参加进为先生送行的绵延队伍。近三十年来,其文学与人格的影响力历久弥新。从乡村“小井”汲取源泉、终成文学海洋壮阔景观的乔典运,其四十年创作既是个人命运史诗,更是中国乡土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他的精神将持续照亮后来者前行之路,为文学繁荣与乡村振兴注入永恒力量。

乔典运的文学世界如同他深爱的豫西乡村,质朴中蕴藏无穷生命力。当后来者俯身倾听其文字,依然能触摸到黄土地的温热,听见时代浪潮中不息的精神回响。2024年设立的乔典运乡土文学奖和即将开馆的乔典运文学馆,不仅是后人对其成就的崇高致敬,也将成为推动乡土文学在新时代持续繁荣,延续乔典运文学现象与精神的不灭火炬。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