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日报

坚 持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第A4版:白河       上一篇    下一篇

拉开窗帘,外边明晃晃一片。夏日的阳光一大早就把院子占据满了,逼得树荫一点一点往后退,毫无招架之力。

93岁的母亲从昏睡中醒了过来,在床上不安地来回翻动。问她哪里不舒服,她说肚子疼。

开始逐项检查:早上吃了什么,昨天喝了什么,可能会是什么引起的,都没有发现任何可疑迹象。

母亲卧床不起,情况时好时坏。有时,一天平平稳稳,正常吃饭睡觉,晚上小解时,我们就高兴起来,憧憬着可能两三天,最多一个星期,就能下床走路,继续创造生命的奇迹。然而,最多也就一天,第二天,她必然又不行了,睁开眼睛就喊难受,呻吟声让人心里揪着,头皮随着声波,一圈圈发紧。

一天晚上,姐发来信息:没有睡吧?她今天又说难受了!

不安的情绪突然像拉锯,在我心里又划拉了起来。我放下手机,把脸深深埋进枕头里。这种信息或电话,我差不多每天都会收到,然后被一种焦躁的情绪纠缠着,再也难以入眠。

我不是医生,不知道母亲的身体里到底都有哪些部件松动了,用什么办法才能拧紧加固,让她不再睁开眼睛就喊难受。

无助的时候,把她送进医院,交给医生。前前后后一番检查,一系列说不清道不明的治疗,之前她还能下床走路,一番折腾后,就再也不能下床了。每天服用一大堆药物,早上吃的、中午吃的、晚上吃的、饭前吃的、饭后吃的,稍不留心,就会弄错。

最无助的时候,问她,要不我们还去住院,她坚决摇头。我嘴上说着,内心也有诸多不忍。住在医院里的母亲照样痛苦不堪。现在再说这话,甚至感到自己是在推脱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推给医院或医生了事。

母亲也很矛盾,她不想住进医院,但是一难受,就嚷着要去见医生。她不能相信:她的病,就治不好了。不让她去,她就埋怨:肯定没有说清楚,医生不见病人能开药?她坚持亲自见医生,真的去了,又感到医生三言两语是在敷衍她。再遇到难受的时候,又开始怀疑医生水平不行,不如再重新找一个,每天类似车轱辘话,说了一遍又一遍。

再找谁呢?城区大小医院,该找的都找了,该看的都看了。除了让她按时吃药外,我们尽可能想办法,说一些她感兴趣的话题,以减轻她的病痛。但是不论扯到哪年哪月,轮到母亲就只有一句话:这难受的病,就治不好了!

如此这般几次,往往是做儿女的先心生愧疚。母亲就这么点愿望,想亲自去见见医生,都不满足她。我们盘算着合适的时候,一定推着她去,权当让母亲圆个心愿,让自己不再纠结。

机会说来就来。于是,问她,要不咱还去医院?母亲挣扎着就要起来。

我和姐一人撑伞,一人推轮椅。母亲坐在轮椅上,头低着,她连抬头的力气也没有了。她能吃的、想吃的东西越来越少,鸡蛋、牛奶等原来一天不离口的食物,现在提也不让提。原来喜欢吃的鱼呀肉呀,现在闻见就恶心。她瘦得小腿甚至没有我的胳膊粗。

正午的太阳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汗珠顺着我的前胸后背往下淌。

我每走几步就问她能不能坚持。她嘟囔着,没有事,就是你俩太热了。又补充说:“我这病,医生就治不好?”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我想告诉她:你的身体就像一栋老房子,窗子会漏风,门会漏风,房顶也会漏风,平时修修补补,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现在主梁要倒,一时修不好了。这个比喻她肯定能听得懂,但太过残酷。我想让她明白她到底是什么病,又怕她真能听得懂,转而说:“你这次的病不同于以前头疼发烧,吃个退烧药就好了,这次是心脏问题,需要慢慢调整。咱不能着急,配合医生吃药,慢慢就会好起来。”

我希望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心中继续燃起希望。人一旦没有希望,那将是多么可怕啊!多少人活着时不珍惜生命健康,不惧死亡,像母亲,经常把想死挂在嘴边,真到了那一刻,又是多么渴望活着,挣扎着想要好起来。

到了医院,主治医生看见我们,先就笑了。又一番检查,测血压、听心脏,微调药量,就让我们回家了。时间虽然不长,母亲却早就受不了。勉强支撑着进电梯、出电梯,我们高喊着赶快开门,她又开始呕吐起来。

晚上,姐的电话又打了过来。接通电话,是母亲的声音:“这次的药还不行,下午难受得很。你再给医生打电话,问问是咋回事?”

我的头皮瞬间又紧了起来,不安的情绪,在我心里又来回划拉。我答应着,挂了母亲的电话,拨通了医生的电话。医生耐心地说,量一下血压,再观察观察。

脑海里忽然蹦起一句话:对老人和病人,不要过度共情。他们的生理痛苦、心理焦虑,是衰老必经的能量黑洞。

母女连心,想不共情真的很难。这种不安的情绪刚开始在心里划拉时,我会疼会难受会流血,划拉的次数多了,娇弱的心脏也磨出了茧子,感觉也就麻木了。

我想到了赛跑,都坚持不住的时候,谁能再坚持一下,谁就是成功者。这时,别说孝心,别说责任,只需要意志,一天天坚持下去的意志。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