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刁仁庆
十二岁起,我便与文学结缘,长篇小说是阅读生涯中最重要的部分。四十余载的阅读历程里,“抗战文学”占据了相当篇幅。那些激情澎湃的宏大叙事、轰轰烈烈的战斗场景、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以及为国家民族赴汤蹈火、投身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岸形象,曾是我们这一代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然而,在“抗战文学”的宏大画卷中,巍峨的英雄雕像固然矗立,更令人动容的,是其间镶嵌的无数平凡生命的真实烙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于无声处凝聚着民族不屈的意志,其力量穿越岁月的尘埃,愈发显得深刻而恒久。
涅槃重生
小人物的觉醒与爆发
“抗战文学”深刻揭示了小人物在民族危亡之际,如何如凤凰涅槃般爆发出惊心动魄的力量。丁玲《新的信念》中那位惨遭蹂躏的老太婆,从“烂木头般的躯壳”中痛苦苏醒,以血泪点燃复仇的烈焰。她那撕裂麻木黑暗的怒吼:“你们等着日本鬼子来宰你吧!”——一个卑微农妇的蜕变,竟成为点燃抗战的火种,映照出苦难灵魂的深刻觉醒。
回溯源头,1931年秋,年仅21岁的李辉英在日军侵占吉林13天后,于上海奋笔疾书完成小说《最后一课》。当这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先河的抗日题材小说在丁玲主编的《北斗》杂志发表时,一个民族的文学抗战已经悄然兴起。小说中女学生毅然撕毁日军布告的举动,是一种更为沉静却同样坚定的觉醒宣言。
这种爆发力在英雄壮举中达到顶点。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瞬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呐喊穿透时空壁垒,至今回响。小兵张嘎目睹奶奶惨死敌寇刺刀之下,那份个人刻骨的悲愤,最终升华为投身民族救亡的革命自觉。徐学东的《红芦苇》则将新四军战士的身影与盐城湿地特有的红芦苇融为一体。当老私塾先生何瑞轩在课堂上悄然传播革命火种,苏北深厚的文化基因便无声地注入了抗战的血脉之中。
诚然,塑造大人物足以成就思想厚重、主题深刻之作。但在“抗战文学”的广阔天地里,众多作家将目光投向社会的深层肌理,着力刻画小人物的抗日英雄形象,这构成了“抗战文学”另一道独特而动人的风景线。
柔韧根基
日常中的坚守与韧性
小人物的力量,更在于他们在平凡日常里,以特有的坚韧与柔韧,悄然支撑起民族抗争的根基。孙犁笔下白洋淀的妇女们,以织席为业谋生。那雪白的苇花,既是她们生计的依托,更在战火中化作了掩护子弟兵的天然屏障。她们的平凡近乎无声,却正是这份平凡,成就了白洋淀抗日战场的一片蓝天。
2025年,山东作家牛余和的新作《蘸火记》,则将目光投向了铁匠。小说以“蘸火”这一锻造工艺,精妙喻指战争熔炉中的淬炼与重生。作品讲述了鲁中章丘长岭山南麓,尚邨英、梁铁峰、卢毓奎率领的三支抗日队伍浴血奋战的革命故事。
这些作品深刻揭示:抗战的伟力,正深植于民众生活的沃土。它如苇花般柔韧不折,亦如铁砧般默默承受千锤万击,在看似琐碎的日常里,蕴藉着不灭的民族韧性。
真实图景
复杂人性的历史映照
尤为可贵的是,“抗战文学”并未回避小人物的复杂性,这使其叙事挣脱了单薄英雄主义的桎梏,获得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真实的体温。孙犁在《白洋淀纪事》中,既描绘了那位因丈夫参军不归而闹离婚、被称作“赌钱赢来的儿媳妇”的落后分子,也刻画了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的区干部王同志的形象。这些“瑕疵”非但不是损伤,反而让抗战叙事更加立体可信。抗战洪流泥沙俱下,人性的幽微之处在时代的严酷拷问下或熠熠闪光,或晦暗不明,却共同编织出一幅完整而真实的历史图景。
回望烽火连天的岁月,正是无数小人物汇聚的星火,照亮了民族前行的漫漫长夜。那些在文学中得以重生的老太婆、女学生、织席妇与铁匠,他们从血泪中觉醒,于日常中坚守,在复杂中真实存在。苇花虽柔,能蔽战士之身;铁砧虽沉,可锻不屈之魂。卑微者散发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星辰般永恒闪烁。
从慕湘《晋阳秋》中深入基层开展统战工作的知识分子郭松,到崔左夫《芦荡火种》中在芦苇荡坚持斗争的伤病员群像,两部作品以不同视角,共同勾勒出抗战洪流中普通人的精神图谱。这些人物既是历史真实的血肉承载,也是民族抗争的深刻文学隐喻。
《晋阳秋》的主人公郭松,作为牺盟会特派员,直接脱胎于作者慕湘二十岁在太原县的亲身经历。面对阎锡山势力盘踞的复杂局面,他组织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唤醒民众,改组牺盟会壮大力量,揭发奸商杨守业发国难财的罪行,生动展现了知识分子如何将文化动员转化为切实的政治力量。而《芦荡火种》中的伤病员形象,最终在经典剧目《沙家浜》中被艺术提炼为“郭建光”——这种艺术加工虽然模糊了个体细节,却强化了“小人物”作为“人民战争”基石的集体意象。郭松以课堂宣讲、戏剧演出点燃烽火,《芦荡火种》则记录了伤病员在芦苇荡中以血肉之躯筑就民族长城的坚韧。《晋阳秋》与《芦荡火种》恰似互补的双璧,共同完成了对抗战精神内核的深刻拼图。
反映小人物英雄事迹的“抗战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难以尽述。但贯穿其中的核心启示清晰而有力:生活中的“渺小”,恰是精神中的“伟大”。
纵观历史长河,一个民族的觉醒需要响亮的呼唤。在这场伟大的呼唤中,文学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文学作品中那些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小人物”,正是文学得以奠定其“呼唤”之重要地位的坚实基石。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力量,他们的牺牲与坚韧,穿越时空,持续诉说着一个民族在危难中挺立的脊梁与不朽的灵魂。②6
卷里星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