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本报记者 张 玲 摄 本报记者 李金玺
当黄山遗址的考古探方揭开史前文明的面纱,当南阳大剧院的掌声传递艺术的共鸣,当街头凡人善举汇流成河,当丹江湖畔文旅热潮奔涌不息……这座深植楚汉风骨的千年古城,正以文化为核心引擎,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征程中书写着最美答卷。
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吹响了以文化兴盛赋能城市发展的号角,为古城南阳锚定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坚定航向。从历史根脉的跃动到精神高地的构筑,从文化惠民的春风化雨到文旅融合的澎湃动能,南阳的文化实践不仅勾勒出城市发展的精神坐标,更为文化不断繁荣兴盛赓续传承。
根脉永续
守正创新,激活历史磅礴伟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南阳的厚重,深植于千年文明的沃土。智圣诸葛亮躬耕陇亩,一部《出师表》光耀千秋;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伤寒杂病论》福泽万代;科圣张衡观天测地,浑天仪叩问苍穹;商圣范蠡三致千金,树起济世疏财的商界标杆。“四圣”辉映,铸就南阳不朽的精神坐标。
历史的光辉在当代璀璨绽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南阳5772处三普文物复查、1193处新发现成果领跑全省。八里桥遗址入选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为夏商文明研究提供“南阳线索”;黄山遗址保护展示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通过;邓州宋金商业街遗址一期开放后,日均迎客逾千名;与此同时,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和科技手段的运用,则让汉画像石的雄浑气韵、三国风云的激荡篇章穿越时空,让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手可及。
这些举措突破了“重发掘、轻展示”的传统模式,让考古成果从学术报告走向公众视野,让文物从地下“沉睡”变为地上“说话”。
非遗的活态传承更见智慧。3名传承人新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使全市国家级传承人总数达13名;66个市级新项目让非遗宝库枝繁叶茂。镇平《九莲灯与编花篮》作为河南唯一代表,惊艳全国村歌大会;方城石猴雕刻稚趣盎然走进校园,南阳烙画火笔生花传承匠心,内乡宛梆古韵新声唱响网络——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静物,而是融入街巷烟火、闪耀时代舞台的“活”的艺术。
敬畏守护根脉,创新点化历史,南阳让丰厚文化在当下奏出激越的强音,为城市发展注入深沉厚重的底气。
精神高地
以文化人,德润古城时代新风
城市的文明高度,往往由其道德风尚的厚度决定。历史根脉汲取的养分,滋养出崇德向善的文明之花。南阳“好人现象”的蓬勃生长,正是千年文脉涵养的精神硕果。
南阳“好人现象”的持续涌现,绝非偶然的个体闪光,而是文化沃土滋养下的必然结果,彰显了“以文化人”理念的深刻实践。(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