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在南阳,道德模范的故事从未远离生活——今年7月,南阳人陈锋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称号;今年6月,暴雨中王志鹏带队砸窗救人的生死时速,高考场外杨清令解衣送考生的温情瞬间,深夜街头任洪昌排除险情的勇敢担当……
这些发生在市井街巷的凡人善举,共同构成了城市最温暖的精神图谱。仅今年以来,我市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9人入选“河南好人榜”。如今,我市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3人、提名奖8人,110人和1个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4人,全国文明家庭6户;河南省道德模范5人、提名奖6人,“河南好人”112人,河南省文明家庭9户……
从乡村邻里的互助守望到城市职场的敬业坚守,从公益领域的慷慨解囊到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可以说,崇德向善已融入城市肌理,这一基因深植于南阳“以文化人”的沃土。桐柏县核桃树村的“村晚”入选国家级示范点,正是因其将乡土生活与传统美德深度融合;诸葛书屋不只是阅读空间,更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培育地,书香浸润中涵养出城市的儒雅气质。
“南阳,将凡人微光锻造成精神灯塔。”当文化活动与道德建设同频共振,当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交融共生,文化便真正成了塑造城市精神的“塑形剂”,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能。
文旅融合
宛美生辉,赋能经济强劲跃升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崇德向善的城市精神,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与独特魅力。南阳以“宛美”战略为抓手,推动文化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化,让“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的城市IP深入人心,彰显了文化赋能经济的强劲活力。
业态创新让文旅产品有了“体验感”。南阳不满足于“看风景、逛古迹”的传统模式,而是推动“文旅+康养”“文旅+体育”“文旅+乡村”的深度融合。
老界岭、五朵山的康养服务站,西峡五道幢的健康跑、丹江大观苑的健步活动,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健康生活;“活力乡村豫宛乡见”线路、吾悦摩根街区的打造,让乡村美景与城市风情交相辉映。
这种“文旅+”的创新,打破了文旅产品的同质化困境,赋予了旅游更多文化内涵与体验价值。数据见证成效: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809.4万人次,增长4.7%;旅游综合收入482.3亿元,增长12.7%。文旅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极。
城市IP的塑造更显匠心:“南阳礼物”让汉画像石拓片、医圣仲景香囊成为可带走的南阳记忆;世界月季博览会万花竞放,吸引海内外游客15万人次,“南阳月季甲天下”声名远播;玉雕节汇聚天下良工美玉,年交易额不断攀升,彰显“中华玉都”璀璨光华;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弘扬国粹,吸引产业巨头目光,签约项目振奋人心,奠定南阳在中医药文化复兴中的战略支点。“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的城市名片,因文化赋能而愈发闪亮,南阳正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
普惠共享
文化雨露,润泽万家幸福底色
文化繁荣的终极目标,是惠及万千百姓。南阳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如春风化雨,普惠城乡。
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南阳以“优质服务直达群众”为目标,通过阵地升级、活动下沉、创作扎根,让文化成果真正从“书架”走进“生活”,彰显了文化惠民的本质追求。
文化阵地的“温度服务”打破了场馆的时空边界。全市文博场馆推出的延时服务,绝非简单的时间延长,而是服务理念的转变——从“场馆下班即服务结束”到“群众需求即服务导向”。197万人次的接待量、178场活动、113次公益培训,让博物馆、文化馆从“小众殿堂”变为“大众课堂”。
文化活动的“密度覆盖”实现了城乡文化无差别。800余场广场舞大赛、“村晚”活动燃遍城乡;3000余场“舞台艺术送基层”“送戏下乡”深入田间;18000余场公益电影点亮乡村夜晚……
这些数字背后,是文化资源向基层的精准下沉。不同于“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全市的惠民活动注重“常态化、本土化”。南阳的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群众需要文化滋养,文化也需要群众土壤,这种“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的模式,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到了实处,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红利。
文化,永远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底气、最持久的动力。以文化为核心纽带,连接历史与当下、精神与物质、城市与群众。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勾勒的文化兴盛宏伟蓝图,正通过南阳的生动实践转化为看得见的发展成果。这座古城的探索证明,文化不仅是城市的精神标识,更是发展的核心动能。当文化真正融入城市血脉,城市便有了灵魂、有了活力、有了未来。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