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华
桥梁是连接此岸和彼岸的载体,经历着岁月浪潮的洗刷,承载着历史沧桑的记忆。往事如昨,我时常漫步在白河桥上,抚摸着被风雨侵蚀的栏杆,回望远逝的旧事。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开始有记忆。那时,我们全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下,每次跟着大人进城,要走上一段土路,左转右拐,才来到白河桥头。桥南头大下坡,低于地面很多,那就是现在白河大桥的前身。陈旧的白河桥,木质结构,南北横架于白河之上,宽约一丈多,低低的,是个漫水桥,离水面很近。走在上面,透过木板缝隙,能看到清澈动荡的水面,心里满是恐惧不安。因为桥太窄,不能过车辆,城市乡村物资交流只能靠肩挑背扛,很是不便。那时,桥的两边还有划着小船用鱼鹰逮鱼的渔翁,站在船上,用竹竿拍打鱼鹰下水捉鱼,黑色的鱼鹰在水面起伏,一进一出,很是有趣。
为解决城乡交通问题,1965年冬天,南阳开始兴建新的白河桥。那是个消水季节,在宽阔的河道上,工人们筑起围坝,再用水泥浇筑出一根根粗壮的水泥桥墩。大家都关心桥建设的进展,常常跑到河边,远远看着,心里说快点儿快点儿。经过半年施工,大桥终于建成。那年6月,举行通车仪式,我和伙伴们一起跑了几里地来现场观看,场面空前热闹。河两岸站满了人,桥上彩旗林立,并排四辆汽车缓缓通过,十分壮观。
混凝土白河桥的建成,打通了城市与乡村的交通卡口,为南岸乡亲们进城提供了极大便利。大人们起早赶集,上午半晌就可以回来了。村里大车到南阳拉粪,一天跑好几趟。青葱岁月里,秋日皎洁的月光下,我们一晚上去校场路拉两趟粪。有一次,我们还借机去安庄看了一场电影《英雄儿女》。随着经济形势好转,文化生活也有了提高,农村比较闲的季节,年轻人相约进城看电影,看完回家休息,不耽误第二天的劳动。
白河桥建成后,我们那一片村庄是最早受益者,邻近不远的村庄姜营、龙王庙都吃亏。明明他们与城郊隔条河,却要绕行很远。骑自行车、拉大车要走桥上进城,独行的人常常选择蹚河而过,每年都会发生溺水事件。一次,我和龙王庙两个发小一起蹚水过河进城,被大人知道后,骂了一顿。
白河大桥建成后,白河南阳城区段又陆续建起6座大桥,南阳大桥、卧龙大桥、淯阳桥、光武大桥、仲景大桥、雪枫大桥……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白河汤汤流水,流过多少盛衰更替,历经多少悲欢离合,依然饱含深情,从不停歇。从一座桥到七座桥,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桥,还会建设河底隧道,将空间缩小、时间缩短,让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享受幸福的生活。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