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郭贝 聂传青)近日,内乡县人民法院师岗法庭成功调解一起“闪婚”引发的婚约财产纠纷,既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又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
2024年5月,原告与被告经媒人介绍相识,半年后确定恋爱关系,2025年5月举办婚礼,但未办理结婚登记。筹备婚礼期间,原告支付红包2000元、彩礼10万元、添箱1万元,并购置七金首饰及礼品。婚后,因原告在外地工作,双方聚少离多,未建立稳定感情,被告提出不愿继续共同生活,原告遂起诉要求返还彩礼及金首饰。
法院受理后,承办法官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解读条款,结合当地婚俗,提出“被告返还核心彩礼与首饰,陪嫁归自身”的方案。针对返还金额分歧,法官多次协商,最终促成和解。被告当庭返还原告11万元现金及七金首饰,其陪嫁的空调、电视柜等归己所有。③7
邻里地界起争执
“警司访+”促和解
本报讯(通讯员 杨林)“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这点小事闹得不愉快,实在不该!”近日,在宛城区黄台岗镇包营村,村民张某握着邻居李某的手诚恳道歉。两人此前因地界争议引发的矛盾,在派出所的调解下圆满化解。
事情要从9月19日说起,李某到自家位于包营村的耕地查看时,发现地界标识疑似被移动,他第一时间电话联系相邻耕地的主人张某询问情况。面对李某的质疑,张某称自己对此事不知情,李某觉得对方在敷衍,就在电话里骂了几句。随后,双方约定在耕地现场碰面。见面后,两人互不相让,争执不断升级,几十年的邻里情面临破裂。
宛城区公安分局黄台岗派出所得到消息后,迅速启动“警司访+”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一方面,派出所第一时间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公安提示函,明确矛盾情况;另一方面,将矛盾信息精准推送至黄台岗镇综治办与包营村委会,推动“公安+镇政府+村委会”三方联动,形成化解合力,把调解力量快速聚集到矛盾现场。
在派出所、司法所、镇综治办、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工作人员重新为双方划定了耕地分界线,张某与李某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妥。张某主动在协议书上签字按指印,当场向李某道歉;李某也表示谅解,同时为自己此前的辱骂行为致歉。两人握手言和,这场因地界引发的邻里矛盾就此圆满化解。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