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晚报

“铁饭碗”与南阳冶铁业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W7版:南阳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汉冶铁遗址游园里的冶铁场景雕塑(资料图片)

赵宗礼

“铁饭碗”一词,始于西汉,发明于南阳。为什么这样说?这还得从孔氏迁宛、孔仅升官、设立“铁官”说起。

孔氏迁宛

南阳的孔氏,其先辈是大梁人的后代(具体说是孔子六世孙孔斌的后代)。孔家在大梁时就是魏国的炼铁大王,秦灭魏后,孔氏家族被作为“不轨之民”迁徙到今天的南阳城。

孔氏到南阳不久,秦朝灭亡,西汉新建。为休养生息和发展生产,汉高祖允许甚至鼓励冶铁、采矿、煮盐私营。孔氏抓住这一时机,投巨资发展冶铁业,利用家族“掌握先进冶炼技术”优势,加上南阳一带雄厚的冶铁基础,大力发展冶铁业,赚了很多钱后在当地修筑坡塘堤坝,干了一些公益事业。

汉文帝时,“纵民铸钱、冶铁、煮盐”,南阳孔氏趁势新增食盐、百货等大宗商品,还将发明出来的铁制品运用于农业开发,“家致富数千金”,南阳一带的买卖人在进行商业活动时,都学习孔氏的华贵大度。

孔仅升迁

到汉武帝时,宛城孔氏不仅富可敌国,还出了一位“商而优则仕”的典型——这就是汉朝后来的大农丞孔仅。

汉武帝连年征伐匈奴,国库空虚,急需通过垄断盐铁资源增加收入。?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汉武帝大农令(相当于国家财政部长)郑当时举荐下,汉武帝“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而桑弘羊贵幸。咸阳,齐之大煮盐;孔仅,南阳大冶,皆至产累千金,故郑当时推荐之。”(《汉书·食货志》)

孔仅、东郭咸阳上任后,首先上了一道废除盐铁私营、实行盐铁专营专卖的奏章,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作为“圣旨”传举天下。“盐铁专营专卖政策”规定:盐业上,招募民众煮盐,由官府专卖;冶铁业完全由官府彻底垄断经营。“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其器物。”(《汉书·食货志》)

“铁饭碗”的产生

“孔仅使天下铸作器,三年中至大司农,位列九卿。”(《汉书·食货志》)其间孔仅干了两件大事。

一、将南阳孔氏冶铁和盐业专卖的全部资产交给朝廷,由过去的姓“孔”变为姓“刘”。

二、根据“凡产铁的郡均设置铁官,即便是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之规定,全国设立大小铁官48个。南阳作为全国五大冶铁基地之首,自然是“大铁官”。“元狩四年,南阳设铁官。”(《南阳市志》)

这就涉及“铁工”们的饭碗问题。为了使南阳的冶铁生产稳定和发展,孔仅将属下所有的技术“专家”、矿工、冶铁师傅、铁器工匠等人员,统统转为“专产”“专炼”“专营”“专管”人员,归“铁官”统一管理。官吏们的工资由朝廷直接发放,叫作“吃皇粮”。这些冶铁产业人员的工资则由“铁官”发放,利益机制叫“端‘铁’碗,归‘铁’管”,又叫“吃‘铁’饭,给‘铁’干”,还有“当‘铁’官,端‘铁’碗”之说。演绎中就固定为“铁饭碗”了。再以后,凡是给国家当差的人,都叫“铁饭碗”人员。

在古代,“铁”的优势不仅表现在坚硬上,还特别高贵。《辞源·金部》中说:“古铁字,见王篇”;《辞源·王同玉》中说:“铁、斧,王者之法制(也),其威如斧,故称王铁。贾谊说:‘王铁非世之器者,厚德载物也。’”

据此附会,“铁饭碗”与国王那个“王”字水乳交融在一起,是天赐巧合,无形中增加了“铁”的高贵。孔仅将自家私营的冶铁业交给朝廷,南阳的冶铁业可谓最早的“国营企业”,也是“王业”,称“王铁”,很准确。在过去,冶铁专产专卖人员没有固定收入,私营企业老板想撵就撵,端的是“泥饭碗”。由“泥饭碗”改制为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是皇帝和国家的赏赐,有“厚德载物”的意思,还与《辞源》对“铁”字的解释高度吻合。所以“铁饭碗”之贵,更贵在这一点上。凡是端着“铁饭碗”的人,都铁着心肠跟国家干,最先端上“铁饭碗”的南阳冶铁大军,最先做到了这一点。

汉代南阳冶铁

有关资料表明,西汉南阳冶铁专业队伍端上“铁饭碗”后,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以商制商”,严查冶铁私铸,强力打击不法私铸的冶铁小户,使南阳国营的冶铁收入大幅度增加。

他们改进冶铁工具,实行“大鼓铸”。《辞海》对“鼓铸”的解释,一为鼓风扇火,冶炼金属,制造器械或钱币;二为陶冶、锻炼。就是将冶铁铸造炉的鼓风设施由小改大,并用原煤代替木材做燃料。新增了高附加值产品,如铁质农具中的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开沟渠用的巨型犁铧、耙、锄等,既增加了品种、扩大了规模,还增加许多新的生产网点。

这就造成西汉时期南阳冶铁遗址的规模特别大,如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宛城区瓦房庄冶铁遗址,桐柏张坡村、铁炉村冶铁遗址,还有南召太山庙村、草店村,方城赵河村,镇平安国村,西峡白石尖等冶铁遗址。

一业兴带来百业“转”。宛城冶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了南阳郡铁器乃至相关行业的知名度,促进了宛城各业的有序发展。由冶铁业带动的配套产业,如制造铁器的工具、器具、军械都应运而生,运输业、手工业、餐饮业、旅馆和车、马、船的制造修理等都趁势而上,不少人因之获得了巨额资本,成为宛城的新富豪。

到东汉时,南阳的冶铁业还创下五个全国第一:冶铁使用的水利鼓风机,比欧洲早1100多年;球墨铸铁工艺全球首创;铁器用于军工和农业生产的时间,全国最早;高温冶铁——炒钢,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能生产,东汉时批量生产,炉火纯青,技术含量和产量全国最高。

学者李京华在《南阳汉代冶铁》一文中说,东汉时期南阳的冶铁产品“所供应和销售的地区约合十个郡以上”。新疆出土的汉代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由南阳生产的铁质农具和生活用具,足见南阳冶铁产品销路之远、之广。

西汉中期以后,南阳冶铁业发展特别快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恒收才有恒业。汉武帝实行的冶铁业由国家垄断经营,给冶铁大军配送的“铁饭碗”,稳定了冶铁业队伍,队伍稳才能出好产品呀!

南阳冶铁久负盛名

春秋战国时期,南阳的冶铁就是当时的翘楚。荀子在《议兵篇·卷十》中说:“宛钜铁鉇,惨如蜂虿”,是说宛城这个地方用“硬铁”生产的矛,锋利得像蜜蜂的尾芒一样。

这里的“钜”字有两重意思,一是指“硬铁”即“钢”;另一层意思指此产业规模很大,生产的数量很多。《史记·礼书第一》说:“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甲,坚如金石;宛之巨铁施,钻如蜂虿,轻利剽遫,卒如熛风。”

《战国策·韩策一》中记:“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当时宛属韩国)……韩卒超足百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邓师、宛冯。”邓师即邓国铸剑工匠的统称,宛冯即宛城铸剑工匠的统称。楚国、韩国、魏国兵卒所用的刀、枪、剑、戟,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宛城一带的工匠制造出来的。此时期的宛城已经是响当当的“冶铁城”。

周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秦伐韩克宛后,立即把公子市封于宛,负责管理宛县及周边各县。公子市看准宛城的产业优势,果断启用这里的冶铁专家和工匠技术人员,让其从事冶铁业的开采、冶炼和生产经营,保证了宛城冶铁业的正常运转,自己也因为善于经营,“私家富重于王室”。

也正由于南阳冶铁业有这样独特的、久负盛名的优势,有一大批掌握冶铁“秘方”的技术队伍,孔氏到南阳后才能做大做强。从这一点上说,孔仅给这些人送“铁饭碗”,不仅应该,还是历史对“大郡工匠”的最早表示。正由于南阳有悠久的冶铁历史、雄厚的冶铁优势,才应运而生了“铁饭碗”一词。

只不过我要说的是,今天凡是遵纪守法、诚实劳动、不偷不抢、努力工作者,端的都是“铁饭碗”,反之端的都是“泥饭碗”。“铁饭碗”一词已经成为过去,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它曾是经济大变革中南阳人创新和智慧的见证。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