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明禄 李金玺 文/图
9月6日清晨6时整,卧龙区潦河镇潦西村的晨雾还未散尽,51岁的王晓东已站在卫生室门前的空地上,带领着一群中风偏瘫患者做起了康复训练。这场坚持了多年的晨间康复课,是王晓东扎根乡村30年从医日常的缩影,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写下了“医者仁心,守护桑榆”的温暖注脚。
医者仁心:乡村医生的诊室没有围墙
“我每天早上来做康复操,上午针灸、按摩、拔罐,这些都是免费的。”56岁的李清照是卧龙区陆营镇陶王村人,中风偏瘫曾让他陷入绝望。今年7月初,他经病友介绍来到王晓东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后,如今胳膊能抬了,也能勉强走路了,眼里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我相信自己能康复!”老人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王晓东的信赖。
这份信赖背后,是王晓东30年如一日的坚守。作为家庭医生团队的成员,从2024年6月开始,他承担着全村38名失能老人的上门健康服务工作。“85岁的韩老伯、96岁的杜大娘、90岁的赵大娘……”王晓东对每位老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38个失能老人,各有各的困难,有的子女在外地打工,只有年迈的老伴照料;有的常年卧病在床,家人缺少照顾技能。”每次上门,他不仅要完成常规诊疗,更要手把手指导家属科学护理,用专业知识为这些家庭减轻负担。
“中午正吃饭的时候,病人来了,马上就扔下碗抢救;午夜睡得正香的时候,听到敲门声,立马背上急救箱往外跑。”这是王晓东的工作常态。乡村医生的诊室没有围墙,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他的战场。去年大年初二深夜的紧急出诊,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寒夜里他冒雪到村民家中,为突发心脏病的老人及时施救,挽回了一条生命。这样的故事,在他30年从医路上不断上演,构筑起农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医术精进:在传承创新中守护村民健康
走进王晓东的诊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柜里那300余本中医典籍与现代医学期刊。从《黄帝内经》到最新的临床医学杂志,纸张泛黄的古籍与油墨清香的新刊相映成趣,见证着这位乡村医生对医术的执着追求。
1995年从郑州白求恩卫生职业中专社区医学专业毕业后,王晓东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潦西村当了一名乡村医生。但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一次次求学深造,让他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在平时看病过程中,王晓东自己琢磨出了“肝病三期疗法”,把《黄帝内经》里讲的时令养生和现在的医学知识结合起来,按照“天人相应”的说法,根据不同季节的天气和人的身体规律来调整治疗办法,让老祖宗的中医智慧能用到实际看病中。他还总结了“三精诊疗法”,就是辨证要准、用药要少、搭配要巧,把中医和西医的想法融到了一起。王晓东指着诊室墙上“用药如用兵”的条幅说:“中医治病就像排兵打仗,得顾全大局又要打得准。”凭着这股钻研劲儿,他被卧龙区卫健委评为“最美医师”“优秀医师”“先进工作者”。
薪火相传:让乡土医脉生生不息
“我要把卫生室建成中医传承基地,让更多年轻人接过守护乡亲健康的接力棒。”说起以后的打算,这位扎根乡土的医者目光坚定。30年的坚守,让王晓东深刻认识到,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如今,王晓东在日常诊疗之余,总会挤出时间整理病例、撰写心得,把自己30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医生。他常说:“医生的价值不在诊室大小,而在能否真正为乡亲们解决病痛。”这句话既是他的行医准则,也成为激励年轻后辈的座右铭。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王晓东用30年的时光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在乡亲们的心中,他就是最靠谱的健康依靠,不仅让农村老人看病有了指望,更让这一方百姓心里暖乎乎的。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