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王丙双
陈菊良是南召县崔庄镇初级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已经在这里工作了5年,因为这里有一群让她牵肠挂肚的孩子。
第一次走进教室,陈菊良便撞上了“现实的南墙”:一半学生小学六年级才接触英语,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更别提用48个国际音标拼读单词。更棘手的是,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让他们的内心布满“隐形障碍”。小航因父母常年不在家,把自己封闭在“游戏世界”;小雨的爷爷觉得“女娃读书没用”……
深夜查寝时,常听见女生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凌晨送发烧的孩子去医院,路上听他们讲“最想让爸妈陪自己过一次生日”……那一刻,教育的“难”不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如何用爱填补他们心底的空缺。
五年里,陈菊良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大家的“灵魂摆渡人”。因为她知道,教育家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勋章,而是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的耐心,是把每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坚强,是明知艰难却依然选择点燃希望的勇气。
为了让零基础的孩子爱上英语,陈菊良把教室变成“乡村版语言实验室”:用玉米秸秆教“corn”,用锄头演示“farm”,带孩子们在操场用粉笔画音标格子,踩在线上读“/?/-/?/-/?/”;发起“英语漂流瓶”活动,让孩子们用英文给父母写信。为了提升教学能力,陈菊良抱着笔记本电脑在办公室熬了上百个夜,把优质课视频一帧一帧拆解,再改成适合乡村孩子的“土味教案”。把《留守儿童英语学习手册》,用方言录音后教爷爷奶奶做“家庭小助教”。
努力就有收获,在她的悉心教育下,不仅班级英语平均分提升20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孩子的成长。送小宇看急诊那晚,陈菊良在医院走廊打盹,小宇醒来后把被子盖在她身上;去年教师节,毕业的孩子们从县城高中寄来卡片,上面写着:“老师,您教的‘never give up’”……
基层教育是一场静悄悄的坚守。乡村教师成不了聚光灯下的教育明星,但可以成为孩子生命里的“火种”——在他们因留守而自卑时,用耐心点燃自尊;在他们因基础薄弱想放弃时,用方法赋予自信;在他们被世俗偏见束缚时,用知识打开新的可能。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