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明禄 周梦 文/图
师者,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他们是三尺讲台上的耕耘者,用一支粉笔书写桃李芬芳;更是成长路上的执灯人,在迷茫时引路,在懵懂时传德,将“责任”与“真诚”的种子埋进孩子们的心里。
又是一年教师节,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被师恩照亮的瞬间——从讲台下的仰望到并肩同行的传承,从一句叮嘱到半生践行的坚守,师者的光,始终在岁月里温暖闪亮,指引我们笃定前行。
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市八中的林荫道上,朱欣欣与王新兴常常边散步边探讨教学,亲如姐妹。鲜有人知道,这对并肩执教的伙伴,曾是讲台上下的师生——当年高三语文课堂上,王新兴坐在讲台下,抬眼望见的授课老师,正是如今身边的朱欣欣。时光流转,昔日仰望恩师的学生,成了师者的模样。
王新兴总念着朱老师的两本“宝贝”。课堂上,朱老师总能把知识点讲得透彻,让知识如春雨般扎根心底。有一次,王新兴偶然翻开老师的备课簿,才懂得这份从容背后的心血:纸页上满是知识点标注,授课思路改了又改。为帮大家提升写作水平,朱老师还手抄了厚厚一本名句名篇,常常将它们工整誊写在黑板上,让大家抄录背诵。如今仍有同学珍藏着当年的笔记本,字里行间藏着的是最珍贵的师恩。
2005年,朱欣欣第一次带高三,顶着压力请教资深教师,反复打磨备课内容。那时的王新兴勤奋刻苦,总追着她问问题,这份乖巧让朱欣欣记了多年。谁料7年后,当年的学生竟成了同事,初见时的惊喜,两人至今难忘。
如今,她们常常共带一个班级,朱欣欣的耐心细致配上王新兴的认真负责,默契十足。她们常说:“作为老师,要有‘一心育花红’的奉献精神。”从仰望讲台到并肩授课,王新兴把朱老师的热爱与坚守,化作了自己的教育初心。
老师的话
让他学了一辈子雷锋
“没有刘清尧老师的殷殷嘱托,就没有我这样的人生!”教师节前夕,六旬退役军人殷明全提起高中老师,眼中满是感激。1974年,他考入社旗县第六高级中学(现社旗县桥头一中),化学老师刘清尧的开学第一课,便在他心中种下了严谨的种子——“认真学习,仔细观察,不能有丝毫差错”。
1976年10月,即将奔赴部队的殷明全,收到了刘老师最珍贵的临别赠言:“部队是大熔炉,要像学习化学一样善于观察,像雷锋一样做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是这句话,成了他人生的灯塔。带着老师的嘱托,他把《雷锋的故事》装进背包,从成为解放军战士的那天起,就立志学雷锋、做好事。
训练场上,他以“钉子”精神刻苦磨砺;业余时间,主动打扫卫生,帮助战友,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在通信兵岗位上,加班加点钻研业务,在专业比武中斩获佳绩,从士兵成长为副师职军官。他推动成立“邓州编外雷锋团”,建起“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退休后又组建了南阳市退役军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带领1.3万名退役军人传递温暖,荣获多项荣誉。
如今,殷明全仍常说:“刘老师的话,我记了一辈子。”在这个教师节,他想对老师说:您当年点亮的那盏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军旅路,更让我一辈子坚守学雷锋的初心。
一视同仁的爱
是跨越半世纪的温暖阳光
9月9日上午,62岁的李书伟与两位同窗一起赶往桐柏县埠江镇,看望他们91岁的小学老师陈秀华。时隔数十年,再次见到当年的班主任,往昔校园记忆瞬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1974到1976年,陈秀华在唐河县湖阳小学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学生在她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她均一视同仁,对农村自卑心理较强的孩子更是给予了更多关心。她常常提着凳子挨家进行家访,家里没有地方就坐在大路边和家长攀谈,鼓励孩子们读书改变命运。在课堂之外,她还教孩子们从生活里、大自然中学习,让知识不只局限于课本。
还记得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陈老师说:“同学们,我们要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在陈老师这份一视同仁的爱的关注下、悉心引导和鼓励下,班里好几个同学顺利读完小学、中学,最终考上大学,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农忙时节,学生们要去湖阳镇山上开荒、种地、挑粪,身为女教师的陈秀华总是带头下田干活,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如今退休在家的赵同学,提及恩师依旧满是敬重:“从小学到大学,我遇过很多好老师,但陈老师在我心里永远排第一。”
陈老师用“一视同仁”的初心,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温暖的种子。这份跨越半世纪的师恩,历经岁月沉淀依旧熠熠生辉,成为学生们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
一句“方方正正”
半世躬行念师恩
教师节前夕,国医华草集团党支部书记、社旗县国草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皓的耳畔,又响起了38年前那句熟悉的叮嘱——“字是一个人的脸,我们中国字是方块字,像做人一样要方方正正。”说话人,正是他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李中建。
那是1987年,刘皓在方城县第四高级中学读高二,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李中建,带着满腔的热忱,成了他的语文老师。那一天,刚学完荀子的《劝学》,李老师便布置了“以文抒怀”的作文。刘皓的作文因见解独到、情感真挚,被老师当众表扬,正当他心中满是喜悦时,李老师却轻轻拿起他的作文本,温和地指出了字迹潦草的问题,随后留下了那句影响他半生的话。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刘皓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后来,他穿上军装踏入军营,面对高强度的训练与严苛的挑战,只要想起“方方正正”四个字,便有了咬牙坚持的力量。退役后,他选择返乡创业,投身农业。面对土地改良、技术推广等重重难题,《劝学》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箴言,总会伴着李中建老师的教诲一同浮现,成了他不退缩、不放弃的底气。
从社旗县“人才回归?创业创新之星”到“南阳市第三届最美退役军人”,从“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退役军人到“河南省助力乡村振兴十大榜样人物”,刘皓的每一份荣誉,都是对师恩的最好践行。他常对身边人说:“李老师不仅教我写字要端正,更教我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坚持。坚持从不是蛮干,是如方块字般的规整;奉献也不是口号,是被他人需要时的那份踏实温暖。”
如今,每年教师节,刘皓总是格外想念李中建老师。他也总把老师的话讲给身边的年轻人、讲给一起投身乡村振兴的伙伴们听。在他看来,这份跨越30多年的师恩,早已化作人生路上的灯塔,而他能做的,便是握紧这束光,将这份真诚的教诲传递下去,让更多人循着“方方正正”的信念,走出属于自己的坚实人生路。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