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孩子的‘第一粒扣子’,得有乡土气,更得有信仰。”张玉滚说,学校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生活。这些孩子更需要精神滋养,“童心向党”不是口号,得用孩子们能懂、能参与的方式,融进日常的每一分每一秒。
每次升旗仪式后,张玉滚总会多留10分钟,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他会讲“鸡毛信”里海娃的勇敢,也会讲村里身边老党员的故事。课余时间,张玉滚还带着孩子们搞起了“红色实践”。放学后,“学雷锋志愿小队”的孩子们会跟着老师去村里的老人家里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志愿服务,让孩子们从小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山里资源有限,可张玉滚总有“土办法”让红色教育“活”起来。他和老师们带着孩子们编排红色情景剧《小英雄雨来》。排练时,孩子们记不住台词,他就一句一句教;孩子们不知道“掩护交通员”是什么意思,他就给他们讲交通员的故事。后来,这个红色情景剧还去县里参加演出,当孩子们站在舞台上说出那句“我们要当小英雄”时,台下的掌声响了很久。
“光在学校里讲还不够,得让娃们亲眼看看‘英雄的样子’。”得益于镇平县丰富的红色资源,张玉滚和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建立了联系。每年,他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纪念馆参观:看彭雪枫将军的照片,听将军带领战士们抗日的故事。“孩子们参观后,都很受启发和触动,不少孩子说,将军的革命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要把参观的感悟化作勤奋学习的动力,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张玉滚告诉记者。
“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帮助,十分感谢大家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张玉滚告诉记者,每年都有很多志愿者给学校捐赠爱国主义教育书籍以及红色教育绘本,《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闪闪的红星》……课间,孩子们总是围在图书角看书,有的孩子还会把故事讲给同学听。“以前娃们问‘山外有啥’,现在他们会说‘我要去山外,学本事,回来建设家乡’。”张玉滚说,这就是他最想看到的样子——童心向着党,眼里有光,心里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