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蕾 文/图
“今天精神咋样”“昨晚睡得好吗”“我给您量个血压吧”……48岁养老服务师陈军的一天是从每日6时的例行查房开始的。只见她带着年轻的一线护理人员穿梭于市城区十二里河医养服务中心照护区,悉心了解每位老人的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及反馈。当天,她还要和医生一起为一位社区老人做入住前评估。
养老服务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17个新职业之一,指从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综合需求评估、方案制订与实施、照护技术实施与培训指导、质量评价管理、服务咨询转介、实务应用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从业者,陈军感叹:“职业身份的正式认定,不仅增强了我的职业认同感,更让我们有了持续努力的方向。”
一人一策 为老人制订个性化照护计划
“养老服务师不是保姆,更不是护工,它是集专业知识与多元技能于一体的全新职业。”陈军的这句话,道出了养老服务师的特殊职责——不只是日常照料,更是用专业守护老人的健康,用陪伴温暖他们的晚年。
“杨叔,今天的状态看起来不错,一会儿吃完早饭,咱一块儿晒晒太阳,做做拍手操。”敞亮的餐厅里,陈军一边给老人递上软烂的小米山药粥,一边叮嘱照护人员有关注意事项。
陈军记得,85岁的杨海潮老人刚到医养服务中心时,不仅走不动路,整个人还没精神,不愿意多交流。在医生的指导下,陈军带领团队成员为他制定了专属照护方案:每天播放他爱听的豫剧,让他在熟悉的旋律中放松;对其进行腿脚按摩、开展特色灸疗,帮助他开展肌力训练及拉伸运动;陪他下棋打牌,增强其与外界的沟通互动……
经过一年的悉心护理,如今杨海潮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可以拄拐行走,一打招呼就笑呵呵地回应。他告诉记者:“在这儿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有专业人员照护,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很踏实。”
“看到入住的老人身体和精神状态有很大改善,我的职业成就感和价值感一下拉满了。”陈军感叹道。
从护工到院长,陈军在养老服务这一行一干就是12年。她笑称:“我热爱这份工作,热爱那些‘被需要’的瞬间,看到老人眼里有光、脸上有笑的样子,打心眼里开心。”
精细服务 更加注重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对老年人来说,能力评估不仅是给身体打分,更像是对晚年生活进行规划。”负责卧龙区卧龙岗街道9个社区养老服务的河南省优玛乐养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高擎告诉记者,通过评估师上门观察、问询、测试,全面摸清老人在日常生活自理、健康状况、认知能力、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真实状态,才能更好地定制服务方案。
在三顾里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充满欢声笑语。一头银发的长者在领着社区老人打太乙游龙拳,几位退休女性正跟着康养老师练形体礼仪,70多岁的退休教师张廷贵正学习弹奏琵琶,爱好书法的胡建林正在挥毫泼墨……胡建林说:“家门口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既有餐饮可享,又有才艺可学,还能和一群老友共话兴趣爱好,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这些年,养老服务行业经历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发展历程。”高擎感叹道,以前大家对于养老服务的认知仅是托养,现在,养老服务更加注重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银发群体从“养老”转向“享老”,健康、悦己成为养老的关键词。
需求升级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已达3.1亿人,每年新增的老人规模超1000万人,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递增。
“传统养老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老人的需求已超越助餐、助浴、陪诊等单项服务,养老需求愈发个性、细致和多元。”高擎举例,居家、社区和机构这三种养老模式下,老人的需求各不相同;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需求存在差异;失能、半失能与自理老人,也各自有相应的需求。
“养老服务师就像一位‘养老全科顾问’,他们既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和家庭条件,掌握全种类服务技能,又熟悉各类养老资源,可以为老人设计最适合的养老方案。”陈军表示,养老行业特别需要养老服务师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希望更多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用爱心和责任服务老年群体。
“10年前,养老机构招聘,基本上只要愿意从事养老行业的人都能入职。现在,一般要有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还要参考专业、学历和从业经历等。”高擎说,养老服务师作为新兴职业,承载着社会对高品质养老服务的期望。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领域专业人才短缺,也让这份职业的价值更加凸显。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