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玲 文/图
谈到非遗技艺,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古老有味道但又有距离”的印象。而在我市,蔡永阁用文化创意为古法蓝染技艺插上时尚的翅膀。
“这抹蓝,是古法的沉淀,更是南阳故事的新表达。”9月7日,在蔡永阁的工作室里,她正拿着一块刚染好的蓝布细细端详,布面上南阳月季的纹样栩栩如生。这位有着27年美术教学经验的手工艺人,用创意为古法蓝染注入新活力,让南阳文化借助文创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百余种蓝染制品 各美其美
走进蔡永阁的工作室,就如同坠入一片蓝色海洋,蓝染的衣裙、挎包、丝巾,甚至布娃娃、杯垫、花束、冰箱贴……林林总总,品类有30余种,款式百余种,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
“蓝染包括扎染、蜡染、夹染和灰缬,可以任凭制作者想象创作,所以每一款都各不相同。”蔡永阁告诉记者,在她的工作室内,每天都会有顾客前来找她染不同的衣服和饰品。
“没想到蓝染也可以这么时尚、实用。”带着孩子前来的市民李女士看着满屋的文创产品挪不开步子。她表示,以前也去过很多景区,纪念品同质化,质量还不高,这里的非遗文创产品激起了她的购买欲。
让更多人爱上
蓝染技艺
在蔡永阁的工作室外还设置了蓝染技艺体验区。一个晾晒架、一个染缸、一排桌椅排列整齐,几条刚制好的蓝色丝巾随风飘荡。蔡永阁熟练地揭开染缸上的封皮,一股奇特的香味飘来,“这是用板蓝根鲜叶制作的染料,十分环保,还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她告诉记者,上百公斤的板蓝根鲜叶才能提取出一公斤染料。
“在操作时,即便是同一个工艺同样步骤,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变化多端。”蔡永阁手持蜡刀,一勾一画,一绕一点,一朵月季花便跃然画布上,再浸入染缸,美轮美奂一方蓝布让人惊艳。此时,一名顾客在蔡永阁的指导下,将白布用线随意扎起,再从染缸捞出来,结扎的部分没有完全浸透,拆开后图案斑驳灵动。
“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功能,不经意的碰撞,将美融入骨子里。”市民安璐是蓝染制品的忠实粉丝,“这里的东西不但好看,还原生态,皮肤敏感的人都能穿。”
“希望大家都爱上蓝染。”蔡永阁说,现在,她不仅教学生学习蓝染技艺,还开设公益班,走进社区,将蓝染技艺传授给更多人。
将蓝染与南阳文化 深度融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家看,布现在是绿色的,一会儿拿出来后很快就能被空气氧化,变成蓝色。”蔡永阁向前来参观、研学的人展示古法蓝染的制作工艺,揭开蓝染的神秘面纱。
“小时候,妈妈就喜欢用布做各种手工艺品,家人的衣服、窗帘、桌布等都是妈妈做的。耳濡目染我也喜欢上了这一行。”蔡永阁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欢画画,大学报考了平面设计专业,大学期间就在艺术学校兼职做老师。在贵州读研期间接触了蓝染技艺。
研究生毕业后,蔡永阁回到南阳,开设了艺术高考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她始终思考如何将南阳本土文化融入创作。多年来,她以南阳月季、艾草、“四圣”等文化元素为灵感,设计出一系列精致的文创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在多次去云南、贵州等地的学习中,她突然萌生了将蓝染与南阳文化结合的想法。“蓝染的温润质感和可持续性,很适合承载地方文化记忆。”蔡永阁说。
让这抹“南阳蓝”
香飘全国
为了掌握核心技艺,她多次走访蓝染传承人,从选料、打靛、染色到晾晒,每一个步骤都反复琢磨。在保留“扎染”“蜡染”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她大胆创新,将南阳月季的柔美、“四圣”的风骨、艾草的清新融入图案设计,开发出蓝染围巾、手提袋、装饰画等30余种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这些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感的手工作品,不仅成为南阳文旅市场的“新宠”,还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同时,她坚持开设公益蓝染课程,让更多人了解蓝染技艺,爱上南阳文化。
“让古法技艺活在当下,让南阳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蔡永阁的工作室不仅是文创产品研发基地,还是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课堂。她定期开展蓝染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古法技艺的魅力,了解南阳文化的内涵。“希望通过我的手,让更多人看见南阳的美。”蔡永阁表示,未来她将继续探索蓝染与南阳文化的融合路径,推出更多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这抹“南阳蓝”香飘全国,让更多人走进南阳。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