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笔,在时代卷轴上刻下奋斗坐标
日期:09-05
魏诗昊
当“躺平”成为社交媒体的高频词,当“佛系”被部分青年奉为圭臬,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青春该有怎样的姿态?是蜷缩在舒适区随波逐流,还是以奋斗为笔书写人生华章?答案不言而喻——新时代的青年,当以拒绝躺平的决绝,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奋斗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这底色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褪色。回望百年前,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在南湖红船上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他们用热血与理想劈开了旧时代的迷雾。瞿秋白在绞刑架前高唱《国际歌》,李大钊在绞刑台上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奋斗”二字的千钧重量。如今的青年虽不必面对枪林弹雨,但时代赋予的使命同样艰巨——科技攻关需要啃下“硬骨头”,乡村振兴需要扎根泥土,文化传承需要守正创新,这些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奋斗。
拒绝躺平,不是否定合理的休息与调整,而是警惕“习得性无助”的蔓延。心理学上的“花盆效应”告诉我们,若长期处于舒适的“花盆”中,就会丧失面对风雨的能力。现实中,有些青年把“躺平”当作逃避竞争的盾牌,把“佛系”当作掩饰惰性的借口。他们在该拼搏的年纪选择安逸,在该攻坚的时刻选择退缩,殊不知青春的成长,恰恰在于突破舒适区的勇气。
新时代的奋斗,是有方向、有智慧地进取,而非盲目蛮干。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供养人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活”起来。这种奋斗,既有坚守,也有创新。正如北斗卫星团队中,那些30岁左右的技术骨干,他们让中国导航系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用奋斗定义了青春的高度。
个人的奋斗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才能绽放最绚丽的光彩。“90后”扶贫干部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百色老区拼搏。她的青春没有在写字楼里消磨,而是在泥泞的山路上闪光。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像她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大局,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他们的故事证明: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奋斗才有更深远的意义。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拒绝躺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让我们以奋斗为帆,以理想为舵,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当多年后回望青春,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我的青春与祖国同行。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模样。”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