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北大通知书到家啦!”“好,太好啦。闺女真中!”这通简短的电话背后,是一个普通家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奋斗。电话这头,是父亲徐彦伟每天搬运近两万斤水泥和石料,用双手为女儿铺就求学路的欣慰;电话那头,是在淅川一高读书的女儿徐欣怡以690分优异成绩,叩开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大门的喜悦。
昨日,记者走近淅川女孩徐欣怡,聆听她的青春奋斗故事。
父亲的肩膀,是女儿的“避风港”
“每天五六车,每车七八十袋,每袋四五十斤”,这组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家住淅川县西簧乡关帝村的徐彦伟的真实生活。
从清晨到日暮,在工地的石料堆旁,他总忙个不停,弯腰、起身、扛袋、运送,每一个动作都重复无数次。日复一日的劳作,压得他肩膀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也让他的腰背渐渐弯曲。
高温下,他的汗水浸透了衣衫,紧紧贴在背上;收工时,他常累得瘫坐在地上,连弯曲手指都显得格外费力。
当问起这份工作的辛苦时,他总是摆摆手说:“当爸的,担着的不仅是家庭的担子,更是孩子们的未来。”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支撑着他咬牙坚持。他从不在女儿面前抱怨苦和累,每次打电话都只叮嘱“好好学习,家里一切都好”。近两万斤的水泥和石料,是他用汗水浇筑的“基石”,一点点筑起女儿的求学梦。
女儿的拼搏,是父爱的“回音”
家庭不富裕,徐欣怡早早就明白要用努力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用无数个日夜的苦读,回应着父亲的付出。
课余时间,她几乎都在学校自习室和家中那盏台灯下度过。清晨,当晨露还挂在枝头,她已开始背诵课文;夜晚,家人已经休息,她依然在书桌前反复推敲知识点。遇到难题,她从不轻言放弃,一遍遍演算、一次次请教老师和同学,课本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不同颜色笔迹,记录着她的努力与坚持。
徐欣怡曾就读小学的校长徐鸿飞说:“欣怡这孩子,从小就有股韧劲,勇于攻坚克难。”这份韧劲,让她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以690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当她把录取结果告诉父亲时,徐彦伟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满是欣慰:“看到孩子这么争气,眼前的活儿也没那么苦了,干得更有劲儿了。”
带着爱与责任,奔赴星辰大海
如今,徐欣怡已离开家乡,走进北京大学校园,她带走的,不仅是那张承载着梦想的录取通知书,更有家人的期望与嘱托。
面对大学时光,徐欣怡深知,自己的求学路来之不易,每一步都离不开家庭的付出。她计划在大学里继续刻苦钻研,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打下坚实基础。“爸爸用肩膀为我托起了梦想,我要用学到的本领回报他,回报家乡。”徐欣怡坚定地说。
未来,她希望能回到家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让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在爱的支撑下,实现自己的梦想。
父亲用肩膀托起了女儿的求学梦,女儿用骄人成绩照亮了父亲的辛劳。这份爱,将伴随徐欣怡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让“父爱如山”的故事,在南阳这片土地上久久流传。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