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老城区联合街的“联合商店”咖啡馆里,一阵阵咖啡香沁人心脾。咖啡加工工闫育正在专注地研磨咖啡豆,为客户定制特调咖啡。与咖啡相伴十年的他笑着说:“现在,除了咖啡师,我又多了一层职业身份。”
闫育从事的“咖啡加工工”,正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的第七批17个新职业之一。该职业定义为操作设备,将咖啡鲜果加工为咖啡生豆、熟豆及其他咖啡制品或副产品的人员。
这一新职业的出现,不仅折射出我国咖啡消费需求的升级,更显示出咖啡产业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因为一本书 想开一家咖啡馆
闫育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一本《就想开家小小的咖啡馆》的书。这本书是拥有近20年咖啡行业经营经验的台湾著名咖啡创业整合经理人王诗钰所作,里面手把手教授全流程咖啡馆开店。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呈现的文艺味儿。”闫育说,那一年他25岁,同样喜欢音乐、电影、书籍,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咖啡馆,为更多南阳人提供好的产品,带来文化体验,那该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啊,这也正是他真正想做的。
于是,2013年闫育奔赴武汉,跟随专业导师系统学习咖啡加工专业知识和技术,对精品咖啡有了全新的概念和标准。回来后,他不断钻研打磨咖啡技艺。“我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打小对老城区有着深厚的感情,2015年开店就选址在新华路天桥上坡处。”闫育回忆说,那个时代咖啡行业正流行,两三年间南阳的咖啡馆就从2家发展到了10家。
“品品咖啡,听听摇滚民乐,三两好友安静地看一部小众的文艺电影,或翻翻平日里难得一看的名著,在这个不大的咖啡馆里,总能找到心灵的共鸣。”闫育说,相互吸引是自己开店的初衷,在咖啡世界里他结识了不同的朋友,听大家聊梦想,感知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
个性化需求
激发咖啡产业潜力
下午四五点,金色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泻而下,吧台上的“莫等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浅褐色的咖啡液带着琥珀般的光泽,轻抿一口,油柑的清新与茉莉的幽香便在舌尖上起舞,仿佛开启了一场味蕾的盛宴。而这背后,正是咖啡加工工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咖啡豆转化为“神曲”,酿造出万千风味的奥秘所在。
十年前,顾客走进咖啡馆常说“来杯最提神的”。如今,他们更倾向于询问“这豆子是否带有焦糖的甜感和柠檬的酸味。”从传统咖啡拿铁、美式、卡布奇诺的选择,到现在的个性化需求,是咖啡产业从“粗放”到“精细”,从“标准化”到“个性化”升级的缩影。当咖啡与鲜花、水果混搭出创新口味,当咖啡加工工成为连接豆子与杯子的“风味桥梁”,咖啡产业的活力与潜力被充分激发,也映照出当下消费市场对“个性化体验”的追逐。
“从选豆到烘焙,从研磨到萃取,从品尝解析风味层次与平衡度,到不断调整方案达到理想口感,每一个环节都考量技艺与经验。”闫育告诉记者,咖啡豆自带香气的物质就有三四千种,不同的豆子研磨度不同,呈现的味道也各异,而萃取时水流、压力、水温不同,每一杯咖啡的味道也是独一无二的。
“咖啡的风味不是具象的,同一杯饮品不同人的感受也会因心境而不同。”闫育介绍,如今特调咖啡月销量占比三分之一以上,自己设计出品的特调咖啡目前有上百种,每一杯都有独特气质。
消遣变日常
品享城市慢生活
“无论是在新华路的老店,还是如今搬到联合街的新店,七八年间我一直在闫育这儿喝咖啡。”90后小陈坦言,从最初的消遣跟时髦偶尔喝杯咖啡,到现在每周来店里两三次,为工作生活找一个休憩调整的出口,已成为习惯。
闲谈间,闫育笑称,跟一些顾客处得久了,每个人的脾气喜好都了然于心,“当他们踏进店中,简单的言语表情,我已知晓他们适合哪款特调或想要怎样品调的本味咖啡。”
“回想2015年开店时,营业时间为上午11时到晚上11时,如今变成了早上7时到晚上7时。”闫育感慨,现在每天早上6时叫醒他的是王记牛肉汤馆的老板、是上班一族的熟客,咖啡加奶就是一顿早餐。十年间,人们从下午喝咖啡变到早上喝咖啡,是生活习惯的慢慢改变,把饮咖啡从消遣变成了日常。闫育调侃:“小城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柴米油盐酱醋咖,酸甜苦辣愁喜哈,来杯拿铁,原地撒野。”
《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咖啡产业规模连年增长,2024年达3133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人均年饮用数提升至22.24杯。闫育谈到,“像我这样的独立私营咖啡店,咱南阳有15家。每一家都在寻求市场差异化,每一位主理人都有自己的出品标准及特色定义。”
21岁的阿健本是店里的一位顾客,每一次看制作咖啡的过程,品味每一杯不同口感的饮品时,都被闫育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拜师学艺一年有余,已可以独当一面。阿健告诉记者,“咖啡加工工是一个充满能量和创意的职业,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个城市有第三空间的需求,咖啡馆就如除了家和办公室之外的另一个驿站,这里是独处时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桥梁,是加班夜里的温暖陪伴,更是风土、工艺与情感的文化载体。”闫育诚挚地说,还是想让人们在闹中取静,喝咖啡时,让生活慢下来,品享从容……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