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湿衣裳
12米高空维修路灯
一丝不苟
管线维护
线路检修
本报记者 赵明禄 周梦 文/图
如果说一盏盏路灯是温暖城市夜色的簇簇火焰,那么默默坚守的路灯安全化运行监管人员,便是托举这抹暖意的“追光者”。8月5日,南阳城区热浪滚滚,记者跟随市城管局市政环卫服务中心路灯管理所监管一队队长穆森,登上12米高的路灯维修平台,亲历高温下这群“城市眼睛守护者”的日常。
高空作业:12米平台上的“烤”验
上午8时的伏牛路,阳光已带着灼人的威力。50岁的穆森仰头望了望刺眼的太阳,反手从工具袋里摸出安全帽戴上,踩着发烫的工程车踏板登上作业平台。“平台就这么大,站稳了。”他轻声叮嘱记者后,操纵按钮升起摇臂。平台猛地一颤,随即便在机械嗡鸣中缓缓攀升,记者紧抓护栏,看着地面的人影渐小,心也跟着悬了起来。
当平台停在12米高的灯杆处,热浪裹挟着阳光扑面而来,裸露的手臂瞬间感到刺痛。穆森却已俯身开始检查线路,黝黑的脸上汗珠顺着皱纹滑落,浸湿了身穿的蓝色工装。“夏天最熬人,平台被晒得能煎鸡蛋,碰着金属部件直烫手。”他一边用万用表检测线路,一边笑着说,“不过,干了30年,这点‘烤’验早就习惯了。”
这看似从容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从刚入职时登平台腿软发抖,到如今在12米高空操作如履平地,穆森的手掌磨出了厚茧,也练就了“手到病除”的本领。他所在的监管一队负责河南片区路灯维护,30年来,他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街巷,用工具守护光明,团队获评南阳市第四届“最美城管人”,他个人也捧回“宛美城市绣花针”铜针奖、河南省职工职业道德标兵个人等多项荣誉。
初心如灯:30年“追光路”的坚守
“干这行,眼里得有‘光’。”穆森的话在高空的风里格外清晰。7月8日夜的那次紧急抢修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伏牛路幸福小区对面10多盏路灯突然熄灭,他接到通知后连夜赶赴现场,忍着蚊虫叮咬蹲在路边排查线路,最终发现是变压器接头松动。“拧紧螺丝的瞬间,路灯齐刷刷亮起来,心里比啥都敞亮。”
这样的抢修在他30年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7月9日晚,汽车南站附近100多盏路灯因线头接触不良“罢工”,维保人员以为是微电脑故障准备更换,穆森到场后俯身检查,仅用一把螺丝刀拧紧松动的螺丝,便让路灯重获光明,省下千元维修费用;棉纺厂桥重建时,他连夜指导架设临时线路,确保群众夜间出行“不摸黑”。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他对36303盏市管路灯、62万米地埋电缆的熟稔于心。
微光成炬:用坚守换来夜色璀璨
高温下的坚守,换来了城市夜色的璀璨。翻开7月路灯设施考核表,一组数据格外亮眼:全月抽查13512盏路灯,明灯率达98.9%,设施完好率98%。这组数字背后,是监管人员日复一日的“日巡查、周考核、月汇总”——他们顶着烈日排查灯杆倾斜,冒着酷暑清理变压器污损,深夜里奔赴故障现场抢修,用脚步织就一张守护光明的安全网。
从今年1月的路灯故障清零行动到汛期前的安全隐患排查,从架空线入地工程到99%以上的明灯率保障,这支18人的监管队伍全年无休。仅2024年,他们就爬了3000余次高空平台,处理了2362条数字化派单,维修了4342盏路灯,在平凡岗位上写下“绣花针”般的精细答卷。
当暮色降临,南阳城区的路灯次第亮起,温暖的光芒驱散黑暗。此刻,穆森和他的同事们或许仍在某个街角排查线路,或许刚从高空作业平台下来,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这些12米高空的“追光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告诉我们:每一盏路灯的明亮,都藏着他们“与烈日较劲、同黑夜赛跑”的温柔和韧劲。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