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晚报

有多少泪 为《南京照相馆》而流

日期:08-05
字号:
版面:第W2版:晚报锐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各地影院频频出现一幕场景:电影放完了,灯光亮起来了,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场,现场鸦雀无声。有人说,这就是电影《南京照相馆》的“观影后遗症”。当观众透过电影直面1937年那个惨绝人寰的冬天时,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思绪。不少人表示,“看得眼泪止不住地流”“后劲太大,很长时间缓不过来”。 自正式公映以来,电影《南京照相馆》口碑与热度一路飙升,豆瓣评分高达8.6,上映11天票房超过16亿元。 这部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在南京华东照相馆当学徒的罗瑾给日军洗照片时,发现照片拍的全是日军杀人、强奸、抢劫这些罪行。他冒着危险,偷偷多洗了30多张照片,并把其中16张装订成册。后来,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珍贵影像。这些由日军自己拍下的照片,最后成了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首先,正如影片中的主角在暗房中冲洗出了日军屠杀百姓的暴行,《南京照相馆》为观众再一次“冲洗”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底片,让观众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电影中的许多照片和场景均有史料出处,让这个故事更真实、更有厚度。比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两名日本士兵正在举行杀人比赛,他们兴奋地请求摄影师为自己拍照。这一幕并非杜撰,而是源于历史书上的照片——两名日本少尉比赛谁先杀满百名中国人。 据主创团队透露,片中的布景,包括城墙的斑驳砖面、坍塌垛口和炮弹轰炸的痕迹,以及宋班长最后砸向日本人的城墙砖,都是南京城墙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证物的复刻。 其次,不同于以往突出残酷的战争场面和宏大的价值叙事,《南京照相馆》聚焦一家小小的照相馆,讲述的是7个普通人如何以微光撕裂黑暗的故事。 当身处那个炼狱一般的南京时,普通老百姓在想什么?他们或许在东躲西藏,因为每个人都有挣扎求生与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他们纷纷在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中完成了蜕变。比如,邮差阿昌被迫向照相馆老板老金快速学习冲洗照片,因为多洗一天照片就能多活上一天。但当他们逐渐反应过来这些影像留下的都是日军耀武扬威的残忍和同胞惨遭杀戮的遭遇时,一句“这照片不能再洗了,再洗我们就成汉奸了”,道出了他们的觉醒。 小人物鲜明的心理特质,以及前后心态的转变,诠释了一个道理:天生不怕死的英雄毕竟是少数,平凡的你我挺身而出更显可贵。这种叙事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它把英雄的光环戴在了每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身上。正是这些挣扎过后的坚定选择,让“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有了更滚烫的力量。 最后,《南京照相馆》没有完全沉溺于苦难的再现,而是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传递出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悲愤。这种极致的冷酷与压抑、无奈与悲怆,让不少观众“身体战栗、拳头紧握”。 我们并非身处在一个和平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战火依然在肆虐,只是强大的祖国为我们提供了坚强的保护。在看得见的战场以外,还有看不见的舆论战、文化战硝烟弥漫,就像影片中的日军试图操控国际舆论,时代变了,但手段没有变——互联网上的西方势力坚持不懈地歪曲抹黑中国形象,甚至有人宣扬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误导世界对中国形成错误认知。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以史为鉴、引以为戒。 有人说:“这部电影不是没有彩蛋,走出影院看到阳光正好、人群熙攘,正是影片最好的彩蛋。”唯有时时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响应“吾辈当自强”的精神号召,才能不让悲剧重演,守护好眼前的大好河山。③9

据浙江宣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