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有堂
我第一次结识田中禾先生,是在1983年元月中旬的一天上午。
那天上午天气晴朗,柔和的太阳照得身上暖暖的,没有一丝寒意。我与朋友王春献一起,拿着自己写的小小说《嫂子》手稿,去唐河县文化馆拜访田中禾先生。王春献提前告诉我,田中禾老师本名张其华,让我见面后称呼他张老师,显得更亲近一些。他当时是文化馆创作员,住在会议室西头套间。由于王春献和他熟稔,我们就径直走进门敞开着的套间。田中禾老师正在伏案写东西,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就抬起头,紧接着站起身,热情地和王春献打招呼,然后很客气地给我们让座倒茶。王春献是个爽快人,开门见山,直接介绍我叫樊有堂,是张店孙庄村农民,爱好文学,写了篇小说,今天特意来拜师呢。我顺着春献的话,从提兜里拿出稿子,起身往桌子跟前走,把稿子递给早已站起并双手来接的他。
多么谦恭的一位老师哟,不但五官端正、气质高雅,而且长得又高又帅……我归座后呷口茶水,内心在感叹。
《嫂子》是我的小说处女作,只有千字左右,田中禾老师很快就看完了。他缓缓地抬起头,眼上镜片一闪,看着我笑着说:“写得不错啊,看来你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以后要更加地热爱和勤写多练就对了。”接着又平和地说,“就这篇小说而言还不成功,主要是叙述的语言过多,描写的语言较少,另外是情节的安排还需要琢磨推敲。”他具体指出小说中的几句话,建议我回家后再磨一磨,改后寄给他就行。我和春献知道他忙,表示感谢后就起身告辞。没想到他却对我说:“我带你见一下申光亚老师吧,他是创作组组长,让他看看你的稿子,你们也认识认识,以便以后和馆里联系。”于是,那天上午我又结识了申光亚老师。一个上午领略了两位唐河文化名人的风采,知道了什么人才叫谦谦君子。
机缘和造化有时真的很奇妙。1983年4月上旬的一天上午,我接张店文化站站长孙俊豪的通知后,到县文化馆见了申光亚老师。申老师告诉我,县委要举办一个教育展览,委托文化馆具体实施。他和田中禾老师商量决定,抽曲凡杰和我来馆里参与写作任务,让我第二天带上行李和日用品来馆里报到,就住在田中禾老师的办公室里。我听后很高兴也很激动,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我的文学创作水平之所以能迅速提高,就得益于这五十天居住在文化馆的日子。和申光亚老师朝夕相处就不用说了,和田中禾老师也几乎天天见面,耳濡目染,受益匪浅。相互熟悉了解之后,田中禾老师把我写的《嫂子》作了多处修改,让我茅塞顿开。他给我讲解了小说创作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技巧。作品的点与面、纵与横、动与静、隐与露、张与弛、忌与不忌、偶然与巧合、悬念的运用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人物个性的鲜明塑造等小说写作手法,他都如数家珍般地详细传授给我。他拿着名作家张一弓的几篇小说作范例,尤其强调一定要通过作品的“横”来展现历史的“纵”。他说,小说艺术实际是语言的艺术,如果语言不过关,其他努力都是白费,谆谆告诫我务必要从语言上下大功夫。他说,创作,关键在于这个“创”字,看看人家刘绍棠的《峨眉》,愣是把悲剧“创作”成了喜剧,不佩服不中;他说,小说是明清以来文学形式的正宗,体现的是小说家的综合素质,没有大的本事是写不出皇皇名著的,因此还是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先把“刀子”磨利才对;他说,作家的职责就是研究社会、探索人生,小说是写人性的,故必须要悟透这个事情,深入生活,体察民生民情,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来。他的这些指导如醍醐灌顶,让我对小说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田中禾先生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他自言,他的一生“是以写作为幸福”的。先生在塑造作品人物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
我的处女作小小说《嫂子》发表于《躬耕》1984年第二期。那年麦收后我去馆里告诉田中禾先生,他听罢呵呵一笑说:“总算见个回头钱啦。”当时他正在写《五月》。他给我读了两段,即香雨家使用50型脱粒机打麦以及卖粮难的过程。读后问我,场面细节描写符合实际不?我答说,完全符合实际。先生不耻下问的品德和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5年秋,我迫于家庭生活压力,决定到唐河二建公司工程队当材料员。当我把这一决定告诉先生时,他不但没有反对,反而支持我的决定。他说了几句我至今难以忘却的话:“文学是贵族文学。一个人不在体制内想写作,难于上青天。你是业余作者,贵在坚持,把它作为一种追求就对了。”先生1987年调往省文联工作后,我跟他的联系很少,偶尔写出小说稿子了就寄给他,请他提提意见、指导一下。1988年,他给我的一封回信中说了一句如雷贯耳的话,“每次成功,都是走一次钢丝”,不仅使我更加明白创作之艰辛,没有捷径可走,而且使我对先生的勤勉和呕心沥血更加钦敬。2013年,我的小说《芝麻花开的季节》发表于文学杂志《阳光》第七期,我在电话里告诉了先生,又告诉他,我已加入了市、省作协。先生祝贺了我,说我坚持得好。同年11月8日下午,我偕文友王喜成拜访了回乡探亲的先生及其夫人韩瑾荣老师。虽多年未见,但没有隔膜之感,先生依然谈笑风生,使我如沐春风。
如今,每每回想起和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内心就升起融融的暖意。怎么总结先生的一生呢?我深思许久,认为只有拿诗和他作比才比较贴切。先生的形象、先生的为人、先生的作品像诗一样优美,他像诗一样具有三大魅力,即鲜活的意象、凝练的语言与优美的韵律节奏。先生曲折坎坷、充满传奇色彩而又波澜壮阔的人生,像极了李商隐的那首《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探索。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