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晚报

烽火岁月,铸就铁血忠魂

日期:08-01
字号:
版面:第W2版:爱我国防 强国有我       上一篇    下一篇

苗元勋讲述烽火故事 李培英回忆战争岁月

本报记者 张玲 文/图

时光荏苒,初心依旧。70多年前,他们为了保家卫国,血洒疆场。如今,他们已是耄耋之年,仍难忘峥嵘岁月。他们就是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本报记者昨日走近两位90多岁的老兵,跟随他们的讲述,让我们一起重回炮火连天的战场,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重识英雄的赤子情怀,感受那段岁月中的烽火与荣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通信兵苗元勋 “没有别的,就想保家卫国”

17岁参军,20岁入党,他的青春灿烂于惊涛骇浪,苔花虽小,仍坚持于硝烟中盛放……

说起当年的战斗,这位老兵用最朴实的话说出最坚定的信仰,他说:“没有别的,就想保家卫国。”走过追光的少年,行过抱薪的中年,如今92岁的苗元勋仍双眸湛湛,清澈一如从前。

在这段峥嵘岁月中,呼啸的敌机、纷飞的战火都不是他惧怕的因由,“我也怕,怕命令不能及时传达,耽误作战计划,就可能会造成更多战友牺牲。”他如是说。

1951年,苗元勋怀着一腔保家卫国的热情报名参军,被分配到通信班,成了一名光荣的通信兵。入伍3个月后,他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

回忆在漆黑的夜里蹚着冰冷刺骨的鸭绿江水奔赴前线、第一次走出国门的经历,苗元勋说:“当时根本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活着回来。”

白天,他们在山洞和树林里宿营,躲避敌人飞机的侦察和扫射;黑夜,他们在累累弹坑、一片焦土中急速行军。

“那时候朝鲜冰天雪地的,天气非常寒冷,每天都有美国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苗元勋回忆道,送信的途中,耳边经常是子弹呼啸而过的“嗖嗖”声,身边是炮弹炸起的呛人焦土,他们只能边躲避炮火,边匍匐前进。“那时候送信,只能靠日月星辰辨别方向,白天趴在坑道里,夜晚摸黑传递命令。”

“作为通信兵,信件比生命更重要。”身为通信兵的苗元勋,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意味着生离死别。在异国的战场上,他曾亲眼看到很多战友在身边牺牲,现在回想起那些同往而未能同归的战友,心情仍十分沉重。

“有一次,我的战友在送信途中经过一座桥时,遇上敌机轰炸,两名战友都壮烈牺牲了。”苗元勋告诉记者,虽然送信道路凶险,会有牺牲,但每次看到战斗指令准确送达,部队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心里就特别高兴。

在入朝作战的岁月里,最难忘的还是中朝友谊。朝鲜多山,送信时往往是深夜摸黑走小路,非常容易迷路。“有一次,我和战友完成任务返回时迷路了,在山里转了半宿,多亏遇到一位朝鲜老乡给我们指路。”苗元勋说,入朝作战前,部队翻译教了大家一些朝鲜话,以便和朝鲜老乡进行简单交流。

当得知是志愿军战士时,朝鲜老乡十分热情,拿出一碗红薯给他们充饥。苗元勋和战友给朝鲜老乡留下钱后,按照朝鲜老乡指的路,终于成功返回部队。“在朝鲜期间,虽然语言不通,但只要和朝鲜老乡点点头、做做手势,大家就都明白了,相互之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

如今,苗元勋晚年生活幸福,他深情地说:“我是替战友活下来的,每天都是幸福的。国家现在强大了,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热爱党,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才能对得起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卫生兵李培英 “抢救战友,比什么都要紧”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李培英唱起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苍老的面容、高亢的歌声、眼里的泪水……仿佛把在场所有人都带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也仿佛把炮火连天的景象刻在了所有人的脑海之中。

李培英,1931年出生在山东省长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7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卫生兵,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0年10月,她跟随野战部队入朝。

那年冬天,朝鲜战场格外寒冷,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恶寒天气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展开了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在敌机的频繁轰炸之下,医护人员与前线战士一样随时面临着牺牲。

“在战场上,很多战友都壮烈牺牲了。”谈及当时的惨烈战况,老人言语间难掩悲伤。一个又一个战友在她的眼前倒下去,一个又一个战友冲上去,但是他们毫无畏惧,“你看到院子里的这些落叶了吗?战场上的伤亡人员比这还多。”

作为卫生兵,李培英每天在枪林弹雨中救治伤员、转运伤员。那时候,她只有一个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治更多的伤员。大批伤员从战场上被抬来,李培英和战友们不分昼夜地抢救,炮弹常常就在身边不远处落下,坚硬的冻土被掀上天,他们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给伤员包伤口、换药、喂饭菜、洗绷带……

在战场的每一个来回,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李培英说,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她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根本没想到还能回来。“飞机天天打,白天打晚上打,村庄都打平了。”

在朝鲜战场上看过太多的流血牺牲,也见过太多的舍生忘死,但每每想起,李培英依然会泪流满面。当时,有的伤员嘴巴化脓,不能咀嚼,她就先把饭嚼烂,一口一口地喂。有的伤员腹部受重伤,她还要照顾伤员大小便,为他们洗衣物……“那会儿什么都顾不上了,救命要紧。”李培英平静地说,“我就想着,死都不怕,我还怕这个?抢救战友比什么都要紧!”  

如今,已经94岁高龄的李培英谈起过去弥漫着硝烟的故事,双眼依然闪动坚毅的光芒,仿佛又回到过去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青春岁月。

“年纪大了,我时常想起那些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为国牺牲了,想想他们,我就觉得吃再多苦也毫无怨言。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感谢党,感谢国家。”李培英深情地说,她很满足现在的生活,看着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强大,打心眼里高兴。她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要牢记共产党的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