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以来,少雨的天气,让大地陷入焦渴,粮农们又一次把希望寄托在一种神奇的水肥上。这种水肥,从名字听来,似乎并不起眼,仿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寻常事物。然而,它的来历却充满了故事,宛如一部时代传奇。它源自牧原养猪场里猪拉的屎尿,这些原本让人避之不及、掩鼻而过的排泄物,在经过干湿分离、厌氧发酵等一系列复杂且精细的环保处理后,竟奇迹般地摇身一变,成了绿色生命之宝—固体猪屎被精细加工成颗粒状的高档有机肥,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成为高档花卉和蔬菜的专享;而液态肥则顺着铺设好的管道,欢快地流淌着,源源不断地流入田间,滋养着大地,孕育着万物。 瞧,那潺潺流动的绿色,那涓涓不息的水肥,宛如灵动的音符,在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激昂的生命赞歌。侍弄水肥的新农人们,如同勤劳的使者,穿梭在田间。他们与粮农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那紧握的双手,传递着力量,传递着丰收的希望。看着水肥徐徐涌入干旱的麦田,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麦子重新焕发生机的样子。此刻,他们似乎听到了麦子拔节的声音,听到了麦子开花的声音,眼前似乎也浮现出了麦子扬花的美丽景象,一片雪白,宛如冬日的初雪,轻柔地覆盖着大地。 虽有干旱,但粮农们心中还是有着十足的底气。这份底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过往的经验,那是岁月沉淀下的宝贵财富。往年,无论种植什么庄稼,一旦遭遇干旱的侵袭,只要有这神奇水肥的浇施,不但不会减产,反而还能增产百分之二十以上。这就好比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突然看到了一盏明灯,心中满是期望。再加上播种前就施用水肥作为底肥,每亩地能少施200元左右的化肥,种粮成本大幅降低,收益自然也就更好了。这一增一减,就像天平的两端,清晰地称重着该有的分量,而贡献给人们的,可是那实实在在的“票子”。这也难怪粮农对牧原水肥如此信赖,它就像是财神爷,守护着他们的生计,也守护着大地粮仓。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天空湛蓝如宝石,没有一丝云彩的遮挡。我行走在中原粮仓南阳的乡野间,脚步轻盈。微风轻轻拂来,如同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大地。刹那间,波浪漫卷,一大片与众不同的麦田映入眼帘,那景象,巍巍壮观,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望无际的麦田,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深绿色的光芒,那是生命的色彩,浓郁而深沉。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久违的景致,赶紧打开相机,将镜头对准它们。我变换着不同的角度,蹲下、站起、侧身,试图定格下这灵动的一幕,将这份美好永远留存。 地边一位农民大爷看到了我,原本弯曲的腰身直了起来,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了过来。他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开口说道,今年天旱,可这一大片,才浇了两三天,就又开始发青了,你要再等个一两天来,这整个洼里,都会成这样子,甚至会比这更好看了。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指这边,又指指那边,还指着一里多地外的养猪场给我介绍说,都是那养猪场来的水肥发挥的作用。我惊讶地问,这麦田都浇过了吗?他笑着回答,没浇过,咋会成这样,你弯下身子闻闻,多少还有点肥香呢!我依言蹲下身子,手轻轻摸着麦子,那粗糙的质感从指尖传来。我看到了一棵棵麦子的叶子仿佛正变换着颜色,从黯淡逐渐变得鲜亮。我也闻到了淡淡的水肥味儿,那是一种混合着泥土芬芳的独特气息,质朴而亲切。 大爷又感慨地说,“一座养猪场,就是一座有机肥场,就是一座绿色的水场”,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差啊! 我在网上也曾留意到,今年的旱情比较普遍,但只要有牧原养猪场的地方,都在使用水肥浇灌。这无疑是对中原粮仓最大的贡献,就像在干涸的沙漠中,为人们送去了一泓清泉。我在心底默默地夸赞着牧原水肥,而农民大爷却接着说,这水肥就是好,像这麦子,从播种、出苗、分蘖到越冬,再到开春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直至灌浆,只要没成熟前,啥时候旱了、缺肥了,都可以浇(施)。看样子这位大爷是水肥的老用户了,他说起来,竟像个知识渊博的农业专家。他还补充道,只要有养猪场的地方,周围的庄稼都能享受到。 看着那翻滚着绿色波浪般的麦田,听着农民大爷的一番话,我能深深地感觉到,养猪场分明就是一个绿色的生命源泉,源源不断地为周边农田输送着生机与活力。此时此刻,我站在这广阔无垠的麦田间,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驰骋。我仿佛看到不远的养猪场里运出的一批批膘肥体壮的猪们,它们欢快地哼叫着,成为千家万户的美味佳肴;也看到了粮农满怀丰收希望的喜悦,正在准备迎接又一个丰收的麦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迎着风儿,我好像既闻到了猪肉香,那是生活富足的味道;也闻到了麦子香,那是大地馈赠的芬芳。我在心里说,“猪粮安天下”啊,这都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关乎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关乎着社会的安稳。 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分明又听见了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的分享。他说,牧原致力为中国绿色发展作贡献,目前年出栏生猪规模达7100万头,占全国总量百分之十以上。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令人震撼。它不但支撑着无数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为人们增添了丰富的营养,而且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平均一亩麦地可承载4头猪的粪肥量”来计算,牧原可为1700万亩麦田提供水肥保障。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就像一片广袤的森林,为大地提供着无尽的滋养。 多年来,牧原通过不断创新实践,已探索出“猪养田,田养猪”循环种养模式,并在南阳建立了国家数字化种养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路径。就像是在黑暗中探索的行者,找到了一条光明的大道。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已惠及472.08万亩农田,服务14482个村庄,开展技术服务9293万人次。近5年间,已累计助农增收55.61亿元。这些数字,是牧原努力的见证,是社会贡献的勋章。 行走在大地上,穿梭在麦田间的生产便道上,我仿佛也被这充满希望的氛围感染了,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收割的景象,金黄的麦浪里,收割机来回穿梭,发出“隆隆”的轰鸣声,演奏着丰收的乐章;被装得满满的一袋袋麦子,是农民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每一袋都承载着他们的汗水与希望。 是啊,没有水肥的滋润,哪有这般丰硕的成果。难怪农民们说,浇了水肥的麦子,渐渐发青,长得油光油光的,如果没有意外,又是一个丰收年。这看似简单的话语里,饱含着他们对丰收的期待,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饱含着对牧原水肥的感激,它就像一位默默奉献的天使,守护着他们的庄稼。 牧原养猪33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创新探索从未停止。从最初的小规模养殖,到如今的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养猪新模式,成为行业的领军者,经历了无数的风雨。1100多家规模养殖场遍布24个省份的大批县市,宛如繁星点缀在祖国的大地上。它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记录着企业的成长,从弱小到强大;也记录着中国养猪业的变革,从传统到现代。在这个过程中,牧原不仅仅关注养猪本身,还将目光投向了环保,投向了生猪全产业链,投向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牧原水肥的大面积覆盖,就是这种关注的最好证明。它将养猪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实现了从“废物”到“宝物”的华丽转身。既解决了养猪场的环保难题,让环境变得更加清洁美丽;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的肥料,让大地孕育出青葱的希望,一举多得,像一位智慧的魔法师,创造出诸多奇迹。 如今,在中原大地,在更广阔的地方,那一片片麦田里,牧原水肥正发挥着它的魔力。它让干旱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变得湿润肥沃,仿佛从沉睡中苏醒的巨人。它让粮农的脸上重新绽放笑容,那笑容里有对生活的满足,有对未来的憧憬。它是大地上的希望,是连接养猪业与农业的绿色纽带,紧密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互利共赢;是守候着庄稼的“及时雨”,在最需要的时候滋润着万物。而对于粮农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肥料,更是一种关怀,一种大自然和企业携手给予的馈赠。它承载着科技的力量,蕴含着人文的温暖,传递着文化的力量,让多情的土地,长出多情的未来。 让我们走进大地,走进那葱绿的麦田,去看看牧原水肥滋润绿色的样子,去见证希望与丰收那一道永恒的风景,去感受生命嬗变的奇迹,感受科技与自然融合的魅力,感受来自大地深处的力量。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