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晚报

来,听“雷锋”们唠唠心里话

日期:03-06
字号:
版面:第W5版:学雷锋 见行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相岑 陈增喜 殷明全 范海涛 高亮 杜海龙

本报记者 赵明禄 李金玺 周梦 张玲 文/图

【编者按】

他们是不曾远去的温暖,是近在咫尺的微光。在志愿服务的背影中,雷锋精神正由千万普通人续写。3月5日,本报记者深入街头巷尾,走近“身边雷锋”,记录那些将善意融入生活、化为行动的平凡身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笔触,聆听“雷锋”们的心声,感受微光成炬的力量。

李相岑:“从小就想要像雷锋那样!”

3月5日,卧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广场上人头攒动,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李相岑正带领志愿者们在这里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 “我是唱着学习雷锋的歌长大的,从小就想要像雷锋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年71岁的李相岑,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好事,他带领志愿者们长期开展公益宣讲、保护环境、点亮盲人心灯、关爱“一老一小”等公益项目。 在他的带领下,市社区志愿者协会至今已有团体会员126个,个人会员3万多人,志愿服务400多万小时。“有一分光,就要发一分热。”李相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希望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把温暖与关怀传递下去。”

陈增喜:“我最喜欢泥土的香味!”

3月5日,全国学雷锋标兵陈增喜来到宛城区红泥湾镇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春季农作物养护中的难题。 “雷锋精神的传承,在千万次俯身为农户服务的身姿中。”对从事农业的陈增喜来说,雷锋精神就是在农户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田间地头,躬身力行,解决农户的困扰。只要真情服务群众,就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在农户最需要的时候,在田间地头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就是雷锋精神最好的体现。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陈增喜说,他最喜欢的就是泥土的香味,雷锋精神要做到知行合一,到田间地头去,在“知”上下真功,全面系统感悟雷锋精神;在“行”上求实效,力行不辍践行雷锋精神。

殷明全:“学雷锋是一辈子的事!”

“学雷锋是一辈子的事,我要带动更多人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3月5日,南阳市退役军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殷明全在城区泰山路宣传雷锋精神时坚定地说。 殷明全1959年生于社旗,1976年入伍后便以雷锋为榜样,连续多年获评学雷锋先进个人。2021年,62岁的殷明全成立南阳市退役军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吸引大批退役军人加入。如今,总队已组建12个直属大队和17个县(市、区)大队,共13000余人,服务覆盖市、县、乡、村。成立3年来,总队开展320场红色宣讲,10万余人次受益;应急救援42次;提供法律援助1500余件;联合义诊惠及2.3万名居民。 “雷锋精神内涵丰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永远值得学习。”殷明全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更多人学雷锋,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范海涛:“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全力营救!”

“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莫过于拯救他人生命。”这是宛城区蓝天救援中心负责人范海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4年,范海涛发起成立了南阳蓝天救援队(后改名为宛城区蓝天救援中心),并不断通过专业训练,提升综合救援能力。10多年来,范海涛先后参与国内外各种公益救援800余起,累计2.1万小时。 “作为一支救援队伍、一个公益团队,我们要竭尽所能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期待更多爱心人士加入,为百姓服务,共同传递温暖力量。”范海涛说,要用实际行动,做雷锋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在救援一线撑起一片“蓝天”。

高亮:“能帮到别人是我最高兴的事!”

“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有了能力就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第七批南阳市岗位学雷锋标兵高亮的人生格言,也是他行动的真实写照。 40年前,湖北青年高亮投身军旅。退役后,他选择留在南阳创业。创业期间,高亮始终心系困难群体:招工时优先录用困难群众,为残疾人提供合适岗位。多年来,他坚持在春节期间为4位孤寡老人送钱送粮,为5名困难员工送去慰问金,还资助了25名困难学子。2023年11月,得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白河街道下洼村修理排污管道资金不足,他捐款6万元;2024年春节前,他向学雷锋志愿总队捐赠1万元,还给英烈子女送去5000元慰问金……高亮说:“能帮到别人是我最高兴的事情!我会继续用点滴善举汇聚爱的暖流,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雷锋精神成为更多人心中的榜样与力量源泉。”

杜海龙:“想带动更多人学习雷锋!”

3月5日,河南省最美志愿者杜海龙走进方城县第一小学,开展雷锋精神主题宣讲。杜海龙的精彩宣讲,让孩子们对雷锋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雷锋四十余载,不论是在部队服役期间还是退役后,杜海龙始终保持着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好作风。杜海龙说,雷锋精神,就是要不断践行初心使命,把雷锋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带动更多人学习雷锋,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去,让雷锋精神走进千家万户,让雷锋精神在中原大地薪火相传。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