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晚报

七旬老人扎制花灯三十载,“匠心”传承几代人——从“手艺”到“守艺”

日期:02-11
字号:
版面:第W8版:寻觅南阳老行当       上一篇    下一篇

高建林制作的花灯 高建林和老伴儿正在制作卡通蛇花灯 高建林给花灯底座糊面料 南召定制的元宵节蛇灯

本报记者 王蕾 文/图

每逢春节、元宵节,街道旁、公园里都会挂起一盏盏灯笼,摆放一排排花灯,带给人们收获、温暖和光明的喜庆氛围。璀璨的花灯背后,是花灯制作手工艺人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记录着城市变迁和民俗过往。 而今挂灯的人少了,扎花灯的手工艺人在南阳也所剩无几。卧龙区靳岗街道闫沟村79岁的高建林就是其中一位。临近元宵节,他和伙计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忙碌时刻……

几十道工序 手工绘制见功夫

2月9日上午,记者走进靳岗街道闫沟村高建林的花灯制作工坊,院子里一派繁忙景象。一个四五米高的大型卡通蛇花灯雏形已现,有人忙着焊接灯架,有人正在调试转速和音乐,精神矍铄的高建林正用红绸布糊底座。 “一个花灯看上去简单,其实做好看要花不少心思和时间,光是工序,就有画图、削篾、度尺寸、搭架、蒙面、配色、贴花等多个复杂程序。”高建林说,制作花灯最关键的环节是搭框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花灯也是一样,基础打不好,做出来的花灯就会松松垮垮,蔫头蔫脑。” 高建林制作的卡通蛇花灯的框架由钢筋和铁丝制作而成,要想把钢筋弯曲成想要的样子,再进行焊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圆形的蛇头,盘旋的身体,鼓形底座,都是工人一个一个手工弯曲的。”制成一组花灯,涵盖绘画、机械、木匠、泥塑、数学、物理等多个领域的工种合力完成,五六个师傅最少也需要三五天时间。 “灯有莲花灯、瓜果灯、宫灯、月光灯、走马灯、灯笼等十多种,每种又有不同形式、规格的变化。例如兔灯,耳尾等都用逼真的兔毛装饰,割、贴、画等都费心思。最复杂的莫过于走马灯,它还得有符合物理原理的风叶,点蜡烛、通电两用,一点着就得转动,一转动就得看出彩色的投影效果,这更考功夫。”高建林介绍,每年他都提前半年为第二年的花灯作准备,慢工才能出细活,做出来的花灯才能经得起观赏考验。手扎花灯 民俗年味历久弥香

高建林制作花灯已近30年,在他的案头,摆放着大大小小七八本花灯图案相册,从“小橘灯”到“龙灯”,从“幸福门”到“致富兔”,从“神话人物”到“奥运福娃”,花灯样式各具特色、琳琅满目。 说起与花灯的情愫,高建林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祖上几代都有抬轿做灯的手艺,记得爷爷、父亲农闲时,总会扎花灯,逢年过节还在十里八乡参与抬花轿、撑旱船等民俗表演,耳濡目染,我也打小就会唱会跳,给大人帮忙做花灯。” “三弦书、大调曲、手风琴,豫剧、宛梆、民族舞蹈,需要啥我都能上。”16岁那年,高建林入伍到兰州空军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在全国各地进行民俗文化表演。23岁退伍回南阳后,他先后在卫生局和医圣祠工作,其间文化宣传一直未停。 “上个世纪80年代,南阳开始办灯展,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义不容辞投身做花灯这个行当,一家三代人都鼎力支持。”高建林回忆说,当时中州路、建设路、人民路都有灯展,一年下来能为市里制作提供各式花灯六七十组上千盏,忙时家族里11家亲戚加上社会各界的高手聚集在一起,齐心协力给全市人民制作赏心悦目的花灯。 “记忆里南阳曾经的灯展,热闹非凡。各种花灯璀璨了十五的夜晚:有丝绸花灯,有利用蜡燃产生空气流动让灯转起来的走马灯,有玲珑剔透的嫦娥奔月灯、孔雀开屏灯,还有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的二龙戏珠灯等。从试灯到收灯的三四天时间里,人山人海。夜晚灯火辉煌,观灯人如同潮涌;白天锣鼓秧歌,嬉笑欢呼声此起彼伏……”高建林感慨,民俗文化带给市民的年味历久弥香,现在想起那情那景还是回味无穷。守正创新 老行当焕发新活力

“从麻秆棍到高粱秆,从木头竹篾到铁丝钢筋,从花纸到绸布,扎制花灯的材料不断变化,内容题材也越来越广泛。”高建林介绍,从二三十年前花灯需求的繁荣到现在订户的日渐减少,虽然没有之前忙了,但这门老手艺他一直没有荒废,且总在思考翻出新花样。 “我们的花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与时俱进,注重艺术性和生活性、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转化和结合,加入了灯光秀、动感音乐和模仿动作,花灯较之前更加灵动活泼和具有生命力。”高建林说,转换思路“走出去”,希望通过参加展览、接受定制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民俗花灯。比如这两年为西峡制作的盘古灯、大禹治水灯,弘扬的都是正能量;为桐柏制作的“一带一路”敦煌系列花灯,融合了古今元素;去年为南召制作的双龙灯在艺术节上斩获大奖。 说起手艺传承,高建林笑着说:“跟我学做灯手艺的不下百人,家里的亲戚朋友喊他们帮忙伸手就来,只是能承接订单的寥寥无几。要让传统文化绽放时代芳华,既需要守正创新,也需要新业态的拓展加持。” 高建林马上就80岁了,扎花灯辛苦烦琐,孩子们都劝他别干了。可一说起花灯,他的眼里总是放着光:“只要我还能干动,有人愿意来学,我就乐意教。希望这门传统手艺能一直传承下去,让咱中国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走得更远更长……”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