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2版)推动成熟项目快建设、争取项目快实施、招引项目快落地、在建项目快投产,以项目建设实际成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筑牢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必须提升经济基础,核心是上项目、扩投入。市人大代表辛小明、市政协委员王雪松建议,各县要紧盯主要经济指标,密切关注“两电”“两税”、存贷款等先行指标,加强对全县用电量和商业、工业增值税调度,强化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全过程管控,确保实现“开门红、开门稳”。
企业是项目建设主体。市人大代表耿兴、市政协委员田龙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激励和吸引各类企业加大项目投资。相关部门应对招商引资的落地企业开展跟踪服务,为企业加油鼓劲,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使已落地企业能尽快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增加动力。
培优育强竞出彩
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有大产业增强集聚能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强力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加快推动重点集群成支柱成支撑,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
高质量发展赛道,产业链至关重要。市人大代表陈明远、市政协委员卫朝辉说,要围绕培育“7+17”重点链群,以产业链“链主型”、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抓实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成长性产业链,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传统优势聚合升级,经济发展能级跃升,着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地。
市政协委员韩松、郭广辉认为,各地应突出制造业项目的“压舱石”作用,通过落实新上项目投产、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扶持企业技改升级等,提升制造业投资比重。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效应,拓展延伸产业链,支撑并带动“一主一新一特”产业的发展。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底盘”,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市人大代表王涛、市政协委员刘德会建议,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经济的生命线,大力开展资本招商、资源招商、应用场景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和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招商,围绕重点产业链,全力延链补链强链。既“走出去”招关键节点项目和补链产品,又“引进来”强资金技术人才支撑。
面对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力争取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南阳。市人大代表孙锋、何少武建议,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创新平台建设,通过组织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提升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高端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源。市政协委员李培迁、闫群建议,加强人才引育与服务力度,完善高端人才“引”“聚”“留”生态链,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精准服务提效能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发展环境是检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标尺,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持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作为重要内容,提出坚定不移推进更深层次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动能。
加快项目落地,审批流程的速度是关键之一。市人大代表张辛、市政协委员李康建议,借着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继续优化“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持续抓好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抓好项目建设和开工投产。
市人大代表李长彦、市政协委员李其武提出,要大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用好用足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家直通车”等平台作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
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战场,更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考场。市人大代表于飞、李刚、王杨说,党员干部要拧牢责任螺栓、上紧督查发条、用好问责利剑,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在优化投资环境、提高项目服务上铆足劲头、下足功夫,当好企业的“服务员”,推动产业聚集发展,让项目成为助推我市加快发展的“加速器”。
希望在前,重任在肩。代表委员们认为,只要全市上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争精神,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大引强为抓手,以优化环境为载体,全力拼抢、争先进位,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