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晚报

修衣匠,赋予衣服新生命

日期:01-21
字号:
版面:第W5版:寻觅南阳老行当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衣物 精心缝制 电脑绣花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老一辈人的生活哲学里,“缝缝补补”是生活,更蕴含着智慧。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多数人都不会修改衣服这门手艺了,心爱的衣服或者有纪念意义的衣物出现小问题,不舍得丢,怎么办?其实,市场上仍有众多修衣师傅。

昨日,记者在市城区梅溪路看到,仅梅溪路中段就有10余家修衣店,各家店铺或大或小,“修衣”二字非常醒目。早就听说这里有一位师傅技术好,记者赶到修衣店铺,只见3名师傅正忙得不亦乐乎,一位中年男士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修衣师傅杨随青。

不只是修补,设计理念赋予衣服新生命

20余平方米的店铺,被杨随青布置得井井有条。3台缝纫机、1台绣花机、量尺、剪子等工具一应俱全。两面墙壁上悬挂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线团,供修衣师傅们随时选用。

“我的衣服修好了吧?”市民刘女士是一名老顾客,她取过已修好的衣服,又拿来一件粉色羽绒服,“杨师傅手艺好,只要家里有需要修改的衣服都会拿到这里。”杨随青信手拿起衣服,在被刮了两个小口的地方做了标记,“两处绣花,40元,明天过来拿。”杨随青说。

根据顾客的需要,破口处可以采用电脑绣花,也可以进行无痕修复。“依破口大小,绣花10元起,无痕修复160元起。”杨随青说。

杨随青拿起一件需要绣花修补的褐色羽绒服,仔细观察墙壁上的线团,迅速找到最合适的进行配色,安装到绣花机上。之后,他用刀片拆开衣服,拿起绣花撑找到破口的地方进行固定,然后,娴熟地踩起机器,2分钟工夫,一朵漂亮的小花就绣好了,最后再将衣服用缝纫机进行缝合。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前后不到10分钟就修好了衣服。“在绣花时,心中必须有所构思,迅速确定备选图案,并结合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绣制出字母、花朵等各式各样的造型。”杨随青说,他在修衣过程中,不只是单纯的修补,而是要像设计师一样,把每件衣服都做到修旧如新,达到完美,争取让每一位顾客都满意。

如今的修衣店,已不再是对衣服细微之处的缝缝补补,而是赋予一件衣服新的生命与活力。

30余年术业有专攻,回头客越来越多

说起从事修衣这一行当的缘由,杨随青回忆,18岁高中毕业,他南下广州在一家品牌服装厂打工。“作为一名男士,刚开始不好意思干缝纫,但为了生活,就要学得一技之长。当时正年轻,从裁剪、?缝纫、?烫衣、?包装等工序做起,一直到能做出成衣,这期间还学习了色彩、绘画等,提高审美能力。”

在广州打拼了15年,2009年,杨随青回到南阳,在梅溪路开了一家童装店,可是生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2010年,他开起了修衣店。

“刚开始对市场不了解,不是太看好。现在全力以赴支持他。”正在修改衣服的杨随青妻子王俊梅对记者说,老杨有技术,为人热情,能吃苦,这就是他能把这一行干好的原因。

“一次,有位顾客要求衣服由小改大。这件衣服是朋友送给她的,很珍贵,她下午5点拿过来,第二天一早就要等着穿。”王俊梅回忆,衣服小改大费时费力,杨随青一直加班到夜里11点多才完工。次日,顾客穿上了修好的衣服,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

凭着好手艺,杨随青的顾客越来越多。“我带你看看后面的小仓库。”随着杨随青的指引,记者看到两个四层板架上摆满了修改好的和等待修改的衣服,一些改动较大的衣服已经排到年后。

毫无保留传授技术,让旧衣服更出彩

杨随青说,前段时间一位高校外教老师要求在风衣上绣一条龙,一名外国留学生要把西装由大改小,都是老顾客介绍来的。由于口口相传,北京、上海等地都有他的顾客,他还与市内几个品牌专卖店进行着长期合作。

“近段时间,某大型商超的业务负责人看中我们的手艺,想让我们做专职售后,就是苦于人手不够。”杨随青说,现在他们店铺共4人,也真诚希望有喜欢修衣工作、想从事修衣行业的市民前来学习交流,他一定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当然,杨随青也提醒,学这门手艺首先自己要对修衣有兴趣,还要胆大心细,更要坐得住。

修补衣服,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像杨随青这样的修衣师傅,其实在修补衣物的同时,也在修复着一段段过往的记忆,蕴含着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事物细节的关注与呵护。尽管现代制造工业让成衣选择更加多样化,但修衣技艺却没有因此而没落,那些承载着个人珍贵回忆的衣物,通过修补工艺,焕发着勃勃生机。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