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杭
“一年好景君须记”的晚秋,稻香蟹肥橙黄橘绿,登高怀古鸿雁南归,既有春华秋实的收获与喜悦,也有睹物思亲的别离与馈赠。自家的稻子熟了,就与亲人分享新米的饭香;自己吃上甜甜的橘子,也会想起远方的朋友兄弟。
这样的情愫,当是秋天一抹最难割舍的亮色。
大约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魏晋风流时代,橘子熟了,刚吃上新橘的王羲之特地选出三百枚,第一时间送给远方的朋友兄弟,并信手附上一纸短札“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字里行间俱是真情。或许又多了一丝稍稍的遗憾,“毕竟只有三百枚”。也许,王羲之先生认为霜降过后的橘子更黄、更甜、更好吃,所以“未可多得”,为的是霜降过后兄弟重逢时再大快朵颐吧。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区区几百枚橘子事小,惺惺相惜的兄弟真情却令人唏嘘,更在不经意的真情流露中,让短短的十二字,成就了书法史上流传千古的《奉橘帖》。没有那兄弟之间的顾念与相惜,没有那个时代的魏晋风流,也就不会有“奉橘”的佳话吧!
一篓橘子,一纸短札;一种深情,一段佳话。不懂书法的我们,也可以从古人的纸笺往来中,领悟到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真实有趣的烟火生活。
其实,哪里会有凭空的书法名帖?都是名士风流的自然抒怀。或许正是他们信手挥毫的自然笔墨,才成就了书法史上特有的“手札”风韵。如同这“奉橘帖”一样,区区十二字,道尽了人间冷暖纸短情长。
翻阅古人的手札碑帖,书家也许看到的是笔墨潇洒和笔锋变化,体味到的是线条、墨迹的收放与沉稳。就说这《奉橘帖》吧,字虽不多,但字形大小偃仰有度,饶富变化。我的书法家朋友史焕泉先生曾经在一次聚饮时提到《奉橘帖》的艺术之美。比如“三”字简洁如横空掠燕,笔画虽少却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划斜下顿挫,笔锋几经转折并漏出“贼”毫。“霜”字圆融方正却不失严肃。同样的两个“未”字,写法却大有不同,一个重心在左,一个重心在右,平衡了结体与章法……真的是尺牍之间尽得笔墨风流。
而我却从这些后人珍藏的手札墨迹中看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气息与审美追求。
不论是《平安三帖》还是《快雪时晴帖》,不论是感慨离乱之痛还是感受天气变化,这些墨迹的背后并不只是书法的线条艺术,它们也在记录着往昔岁月里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或关乎亲友间的寻常问候、行止坐卧;或关乎晴雨霜雪,团茶聚饮;当然也关乎人生立场、道德操守。“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长或短、或工或草的手札墨迹,既抒发了个人恩怨,也记录了时代沧桑。
书法史上所谓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也说明了书风流变的背后,更是时代的审美变迁。今人靠临摹怕是摹不出古人的神韵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纸上风华传千年。历史虽然不会回头,但古人那些吉光片羽的生活细节、陈年旧事却以笔墨的形式,在残破漫漶的纸帛上留下了岁月的余温和生活的质感。
“没有虚构的魏晋风度,没有装出来的名士风流”,看着《奉橘帖》中吃一颗橘子都会想起远方兄弟朋友的古代名士,不觉心生敬意。不知现代的书法家们还会不会演绎这惺惺相惜的故事?
或许当时这《奉橘帖》之类的手札,和今天的朋友圈短信一样,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寻常问候,都是没有修饰的生活细节。一帖一札、一笔一画,俱是世间冷暖。而更可贵的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守,即使离乱颠沛、受尽磨难,也不放弃对真情的守候与眷恋。如今面对尺牍,隔着斑驳的纸片,我们也许品味不到橘子的甘甜,却可以感知那个时代文人温润的生活气息和独到的审美意趣。这也是我面对众多名家碑帖时独对手札爱不释手的缘故之一。
好好生活,向美而生。古人如此,今人亦是。
时至深秋,天气清寒,奉橘为念,读帖生暖。
如此而已。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