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建强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奔向新辉煌”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市发展改革委“励精图治 砥砺奋进 以实干实绩助力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发展改革系统锚定“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以“五聚五提”为总抓手,切实履行“政策分析、规划计划、投资管理、改革创新、统筹平衡”五大职能,持续抓好经济运行调度、政策资金争取、重点项目推进、产业强市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社会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全市发展改革工作迈向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市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职能和市经济运行调度工作专班办公室作用,以先行指标为“风向标”,围绕重点行业、企业、项目,常态化开展精准调度,紧盯用电量、纳税额前200家企业,及时发现、协调解决潜在性、苗头性问题,结合南阳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稳经济政策措施,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总量3591.16亿元,全省第三,增速6.2%、全省第四,保持了2021年以来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的好势头;前10个月,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得到巩固增强。
资金争取再创新高
市发展改革委坚持早谋划、早行动、早开局,聚焦各类政策资金投向,抓实项目前期,常态化做好项目资金谋划争取。截至目前,争取到2024年中央预算内资金23.93亿元、占全省13.19%;争取下达增发国债项目资金51亿元,总额度超全省11.8%;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0.6亿元,其中,“两重”领域项目资金6.55亿元,总额度占全省十分之一;设备更新领域项目资金4.05亿元。争取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灾后应急恢复重建资金7000万元。
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通过审核补贴资金超5.6亿元,拉动消费超36亿元。
谋划上报拟纳入国、省“十五五”规划的重点内容21项,重点项目64个、总投资4829亿元。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项目是稳增长的“压舱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今年以来,我市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凝心聚力、攻坚突破,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劲动能。
截至11月底,1261个省市重点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3556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09.6%,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省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连续3个季度稳居全省第一。“三个一批”项目个数、总投资及前13期“三个一批”项目三率转化均居全省前列。第九至第十一期“三个一批”项目综合考评位居全省前两位。
市发展改革委主动与国家、省相关部门汇报对接,今年共谋划实施两批省重点建设项目105个,入选数量全省第三,总投资、年度计划投资均位居全省第二;争取增发国债项目92个;通过国家审核专项债项目全省第一。
坚持工作精力向项目集中、资源要素向项目集聚、硬软环境为项目服务。建立政银企对接情况通报和签约跟踪制度,至目前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656场次,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84.45亿元。全市开发区储备产业用地1万亩以上,确保拿地即开工。建立重点项目联审联批机制,全面优流程、压时限,衡盛制药、高阻隔膜、承影高科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了“一天办四证”。
产业发展提质升级
聚焦“7+17”产业链群培育,强力实施补链延链升链建链行动,加快产业强市建设。强力实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突破年行动,在今年7月份公布的2023年度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唐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和南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获省通报表扬,西峡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达到三星级,内乡、高新2家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达到二星级,卧龙区、桐柏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南阳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达到一星级,全市开发区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通过省批复认定,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力提升。西峡龙成物流成功获评5A级物流企业,实现我市此类企业零的突破。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全市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全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我市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3年连续进步15个位次,成为近年来全省进步最大的省辖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营商环境建设先进省辖市”,实现历史性突破。
持续推动新生儿出生、开办运输企业等1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目前已累计产生办件1.4万余件。全面推广“扫码入企”规范执法,全市589个单位1.6万名执法人员信息已录入平台,申请执法4300余次。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在省重点民生实事年终评价中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今年我市创新实行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统筹推进20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44项具体任务。截至目前,我市20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已基本完成年度任务。41项具体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3项具体任务按时序进度推进。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老旧小区改造开工3.4万户,新建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2000余个;80个社区、300个行政村的健身设施实现了更新、新建;托育供给服务能力、物业服务市场规范化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全市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市中医院新院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预计年底前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明年6月投入使用,市中心医院新区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迁建项目预计年底前建成投用。
加强煤电油气运联调联动,顺利保障迎峰度夏、持续做好迎峰度冬。
开展水电气暖和旅游市场价格整治行动,减轻工商企业用能成本和游客消费负担。
持续开展价格巡查监测,确保全市重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