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
年三十“缺席”
据新华社天津12月3日电(记者 周润健)还没进腊月门,一则“未来5年都没有年三十”的消息就引发公众关注。消息称,2025年至2029年的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也就是说,过了腊月二十九,就直通大年初一。这几年的年三十都去哪儿了?影不影响人们过年?听听专家怎么说。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根据月亮和太阳的高精度位置模型可以准确算出一整个月相的变化周期约为29.5306天,这一周期被定义为“朔望月”。由于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而且大小月的出现并非一大一小或一小一大间隔排列,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
如果腊月正巧碰上农历小月,就是29天,则没有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大年三十)。杨婧表示,年三十“缺席”的情形差不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甚至还有可能会连续“缺席”。不过,由于“朔望月”平均长度稍长于29.5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这也导致有年三十的农历年份要比没有年三十的农历年份多。据统计,未来26年,也就是到2050年,有年三十的年份共有14次。
没有了年三十,过年就会失去灵魂吗?“不会!岁末的最后一个晚上,民间习惯称为‘除夕’。因此,不管腊月是29天还是30天,它都是农历年的末尾,其团圆之意仍旧在,且已经是约定俗成,不会影响除夕的存在,也不会影响人们过年的心情。”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说。③9
今秋全国平均气温
观测记录最高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记者 黄垚)记者4日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今年秋季(9月1日至11月30日)全国平均气温为11.8摄氏度,比常年同期偏高1.5摄氏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统计显示,今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1至2摄氏度,其中华中中部、华东中部、西南地区东北部、西北地区南部等地偏高2至4摄氏度。辽宁、内蒙古、天津等16个省(区、市)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重庆开州等37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当地秋季历史极值。
秋季全国降水总体偏多,呈北多南少分布。全国共发生9次暴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1.9次,其中5次暴雨过程由台风活动引起。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预计冬季(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前冬(2024年12月)可能有极端强降温天气过程,后冬(2025年1月至2月)气温冷暖起伏显著。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