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尘九子
在我的古典诗词学习和创作道路上,除了像李白杜甫辛弃疾那些灿若星辰的名人巨匠外,叶嘉莹先生的名字也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之中。虽然没有机会亲耳聆听先生的课程,但她那些赏析古典诗词的书籍我读过不少,此刻正静静地立在我的书柜里。百岁老人的终将离去既在意料之中,但当真正得知这个噩耗,心里还是有着深深的哀愁与失落感。这位风雅了一个世纪的文学大家在这个冬天永远地离去了,就像徐志摩的诗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叶嘉莹先生出生于1924年的北京,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但在世事的喧嚣与动荡中,她却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寻得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美好。家族传承的缘故,她自幼便接触并沉浸于古典诗词的海洋,醇酒般优美的韵律与意境仿佛是她与生俱来的小伙伴,陪伴着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青年时的叶嘉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从此在古典文学的殿堂里纵情探索、创作和孜孜追求。大学毕业后,她在多所中学任教,将诗词的种子播撒在学生们的心田。那些年,无论是在北平志成中学,还是在其他学校,她的身影总是充满了热情与执着。从此,她踏上诗词教学的漫长人生道路。
1948年,在南京私立中学圣三学校的讲台上,叶嘉莹先生用她饱含深情的声音,解读诗词中的韵味与情感。每一个字句,在她的口中都仿佛有了生命,引领学生们走进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诗词世界。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叶嘉莹先生1954年进入台湾大学任教。在那里,她的课堂成为无数学生心灵的栖息之所。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让古老的诗词在现代的课堂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叶嘉莹先生的目光并未局限于台湾。1966年,她应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任教,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带到了大洋彼岸。在异国的土地上,她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流利的英语,得以向西方学子讲述东方诗词的婉约与豪放,让他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969年,叶嘉莹先生举家移民加拿大温哥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凭借卓越的学术造诣,她很快成为该校的终身教授。但无论身处何地,她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的文化传承。1974年,50岁的叶嘉莹终于获得批准回国探亲。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她的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与思念,那是阔别已久的故乡啊!1979年春,她正式回国任教,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讲学。
在南开大学的漫长岁月里,叶嘉莹先生仿佛终于找到了自己天命中的诗国家园。她倾注了大量心血,久久为功,为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惊世骇俗的贡献。她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教育事业,深知诗词对于个人心灵滋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她出版的《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部,每一部都凝聚着她多年的研究心血和智慧结晶。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成为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必读经典。
她的教学方法独特而富有魅力,善于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她常常说:“诗词可以让人的心灵不死。”在她的眼中,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爱上诗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她自己的诗词作品,则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思考。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的情感世界,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她的诗词,既有女子的温婉柔情,又有学者的深邃思考,是情感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提出并践行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它强调在困境中坚守道德和操守,以含蓄、隐忍的方式展现出一个勇者坚韧不屈的生命力量。这种美,在叶嘉莹先生的人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面前不退缩,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不抱怨、不放弃,默默地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弱德之美”,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文化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叶嘉莹先生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她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在于她以一己之力对社会文化的广泛影响。她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中华文化人物、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众多荣誉。这些荣誉,是对她一生贡献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对她为文化传承事业不懈努力的肯定与褒奖。
她曾说:“我愿意把我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她的一生,都在为诗词教育事业奔波忙碌,且乐此不疲。她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他们都在叶嘉莹先生的影响下,爱上了古典诗词,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使者。
叶先生虽然享有一般人无法抵达的百年岁月,但她一生所经历的无数坎坷与磨难,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家庭离散、夫妇入狱、女儿突遭车祸先她离世……每一件都可能让一个普通人痛不欲生,瞬间崩溃。但她凭借顽强的意志力都挺了过来。除了她乐观旷达的性格外,对诗词的由衷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强烈使命感,也加持着她跌倒了再站起来,勇毅前行,直到生命的终点。体现在她身上那种独特的“弱德之美”,绝不是柔弱无力,而是在困境中坚守,在艰难中前行。她以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古典诗词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更难能可贵的是,叶嘉莹先生在生前毅然决定,将自己毕生所得的3500万元遗产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古典诗词的研究和教育。这一慨然之举,彰显了她对诗词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她深知,文化的传承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她用自己的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文化传承的事业中来。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和诗意人生,如同一股久违难觅的清流,滋润着我们焦渴的灵魂。她让我们明白,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精神的高贵寄托、一种文化的经典传承。
掬水月在手,谁人续风流。先生虽已远去,但她的“弱德之美”和满怀的诗意,将在这个风雅的诗的国度永久流传。
最后用一首七言古诗送上我对叶嘉莹先生的崇敬与悼念之情:
掬水留痕诗意悠,同宗纳兰韵传流。
风姿卓雅生民国,寿享期颐誉神州。
笔底辞章情切切,台前阐释语稠稠。
深冬驾鹤天堂去,唯留风雅说未休。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