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晚报

巧手竹编,走上致富自强路

日期:11-20
字号:
版面:第W5版:百名记者走基层       上一篇    下一篇

竹筢 本报记者 王蕾 摄 编制竹筐 本报记者 王蕾 摄 云悦读

从精心挑选质地坚韧、不易变形的竹子作为原料,到精准切割、刮青、破篾,再到编织成型,竹编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老一辈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手工艺竹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宛城区黄台岗镇东下河村,70岁的老人王生环,43载日复一日,仅凭一把矮凳、一堆竹篾、一把竹刀,默默耕耘,他辛劳的身影成为了坚守传统技艺、传承文化精髓的生动写照。

朴素竹筐编织坚毅人生

雨后的冬日,记者来到宛城区黄台岗镇东下河村西头,走进王生环老人朴素的小院,只见他正端坐于一张略显岁月痕迹的竹制座椅上,身旁摆放着经过精心雕琢的竹篾。他的双手仿佛被赋予了非凡的技艺,竹篾在其指尖轻盈跃动,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与协调性。不久之后,一个底部稳固、边缘细腻光滑的竹筐便在他的巧手下跃然而出。

说起与竹编结缘,王生环介绍说,因儿时一次腿部受伤,未及时治疗,腿骨严重错位畸形,造成终身肢体残疾,行动不便,且一生未婚无子。尽管生活给予他诸多挑战,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1981年,26岁的王生环向几十里外的篾匠学习竹编技术,选择用双手走上致富的道路。

“将竹材剖削成适当的厚度和宽度,以及对竹材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浸泡、晾干等,都是学问。”王生环回忆说,在学习手艺的过程中,破竹竿,不知伤了多少次手;劈竹篾,不知流了多少次血。就这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坚持不懈,经过两年的历练最终能够熟练地自主完成每一道竹编工序。

在与记者攀谈的过程中,他手中的活一直未停,只见手指灵活而有力,能在竹篾间穿梭自如,每一道纹路都蕴含着匠心独运。打底、编筐、上攀,整个过程耗时4至5个小时,王生环一天能完成4个竹筐的编制,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弓腿打底,只能弓着腰进行操作,不一会儿就冒出汗来。

精湛手艺吸引乡邻订购

竹篮、竹筐、竹篓、竹筛、竹箩……经过上千次的练习和编制,王生环竹编手艺越来越好。他编制的篾器不但牢固而且美观大方,深得大家喜爱。特别是到了玉米、萝卜、棉花等农作物成熟季节,村民们对篾器的使用量很大,许多村民直接找他上门为家里编制各式各样的篾器。渐渐地,王生环便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篾匠师傅。

看似朴素的竹筐,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制作工艺,编织的过程需要极高的耐心与专注。王生环告诉记者,他平时编的都属于粗编,讲究的是实用结实,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和更强的耐用性,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途。由于筐身结实耐用,承重能力远超普通塑料筐,即便在重物压迫下也不易变形,近年来成为当地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土豆收获季节中的重要工具。

王生环告诉记者,最忙碌的时候,他还委托他人从外地购进优质竹竿,用手扶拖拉机拉了满满一车,一旦有空闲时间,便投入到破竹、劈篾的工序中,勤勉不辍。每逢春节前,周边很多村民上门订购,订制新的竹筐盛放过油菜,每个竹筐的价格也从最早的五元到现在的二三十元。

尽管岁月流转,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编织,但王生环老人却从未放弃过对这门技艺的热爱和坚守。如今,他仍会编织一些竹筐供自己和乡邻使用,以此保留这门珍贵的手艺。

守正创新迸发新的活力

过去竹筐是农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家家户户都常备几个。但随着塑料筐等新型容器的兴起与普及,竹筐逐渐被取代,编织竹筐的生意也不再如往日般红火。王大爷表示,他不想让编竹筐的手艺失传,如果有人愿意来学,他很高兴能够将手艺传承下去。

谈及竹编手艺的传承现状,王生环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忧虑或沮丧。他感慨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找更多的挣钱机会,对于学习竹编这门需要耐心与专注的传统手艺,他们往往缺乏兴趣和动力。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而竹编的细编方式更加精细,能够制作出复杂和细致的图案,往往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这类竹编更受年轻人的欢迎。

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如今不少年轻的手编艺人也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不仅保留了竹编原有的质朴与美感,还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精美的竹制品不仅成为了美术陈设的佳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家居装修领域,为人们的生活空间增添了一抹自然的气息。这不仅为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这门古老而美丽的传统手艺。

王生环那布满老茧的双手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韧性,载着对这门老手艺的热爱与执着,不断翻飞编制,他说:“只要有人需要,我会一直编下去……”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