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相关新标准 4月20日起实施
日期:02-21
保护古树有规可依
本报讯(记者 张玲)古树名木被称作“活化石”和“绿色文物”,是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如何进行保护?2月19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我省《古树名木保育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作为省级地方标准已正式发布,2025年4月20日起实施。
《规程》共分为保育范围、保育原则、健康诊断、保育措施、巡查与档案管理等6项内容,明确古树名木保育采取保护优先、一树一策和适度保育的原则,确保其健康与长久生存。
100年,是一棵树晋升为古树的门槛。《规程》规定,古树是经依法依规认定的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依法依规认定的稀有、珍贵树木或具有历史价值、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与散生古树对应的,是古树群。古树群,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个或多个树种组成、相对集中生长、形成特定生态环境的古树群体。
“《规程》的发布,将为我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共有登记在册一级古树305株,二级古树415株,三级古树2062株;古树群29个。这些古树种类繁多,包括楸树、柏树、银杏等,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意义。
受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古树容易出现健康问题。《规程》中的“保育”,便是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恢复古树名木长势及其生态系统(或者“其群落”),确保其健康与长久生存。
不同等级的古树名木,其保育范围也不尽相同。《规程》提出,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树和名木保育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延5米;树龄在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古树的保育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延3米;树龄在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古树的保育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延2米;古树群的保育范围为其林缘线以外5米所围合的范围。
除了古树本体的保护,《规程》还提出种质资源保存的措施,对那些长势衰弱、珍稀树种、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可视需要进行种质资源(种子、花粉、穗条、根系、芽等)的保存。
“古树名木保育规程的出台意义非常重大。”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程》几乎涵盖了平时所遇到的常见问题,为科学有效地保护古树名木提供了规范性的参考依据。通过法律、标准、科技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可实现古树名木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