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林
举家团圆,吃年夜饭,看央视春晚,熬年,最是幸福欢乐时。但有谁会想到,这个时刻,这个世界,仍有许许多多的人,正和他们的猪们、羊们、牛们、鸡们在一起过大年;又有谁会想到,没有他们,何来团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乙巳蛇年来临之际,我们一行几人走进牧原内乡26养猪场,感受养猪人在猪场过大年的情景。 这天,传统小年,下午2点半左右,我们就来到了一个隔离点。每人一个密封着的白色塑料袋,签上自己的姓名,做好相关标注,取出袋中的纱布,展开,擦脸、擦头发、擦鼻孔、擦耳朵、擦脖子、擦手、擦前胸后背和腿部的衣服、擦脚脖、擦手机……只要能擦到的地方,都要擦,擦完后,将纱布折叠、装进塑料袋,密封好。 这个隔离点是负责周边多个养猪场进场人员的“前置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采样,以查验你身上有没有携带病毒。 采样完成后,前往洗澡间。洗澡间是智能的,怎么洗,先洗哪儿,后洗哪儿,哪个部位没洗到,都有语音提示你;两遍泡沫、冲洗时间,也都是设定好的,洗不到规定的时间,语音也会很温柔地提醒你。 洗完澡,走进换衣间,穿上统一服装,办理完确认手续,乘坐场区自备的车辆,向养猪场奔去。 时间不长,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想着就可以直接进场了,没想到的是,竟还得像在前面的隔离点一样,要“采样”,要洗澡。 随行的有关同志告诉我们,冬季是非洲猪瘟的易发季节,防控措施更加严格。 终于进到场区了,迎面“团圆在牧原,幸福过大年”的横幅在随风飘舞,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这是一个设计规模13万头的自循环场。但置身在这么大规模的养猪场里,我们一点儿也没有感受到猪的味道,也许是年的味道太浓烈了吧。 生活区,大红灯笼高高挂,张灯结彩“福”满园。我们在期待着夜幕早一点降临,期待着一个个灯笼散发的光彩。 大门和每个员工的住室门上,一副副春联张扬着蛇年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养猪人的春日,要比普通人的春日来得早一些。 走进一个员工宿舍,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几盆鲜花在恣意绽放,散发出清香。这是一对养猪夫妇的“家”,室内有独立卫生间、一大一小两张席梦思床,房间并不拥挤,而那几盆花儿,显然增添了丝丝浪漫。 走进广场,一股烹饪的香扑鼻而来。顺着香气,我们来到餐厅,隔窗瞭望,厨房里,两位厨师正在忙碌着,刚出锅的一盆又一盆菜肴,冒着热气,冒着肉香,每一盆,都像一个锅灶,盛满了乡愁。 广场四周,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新年的元素爬满了墙。“心愿墙”上,一张张卡片,寄托着新年的美好祝福:“2025,愿我的猪儿更健康”“养好猪,挣高薪,享猪福”“养出更高品质的猪、带出更优秀的孩子”“祝爸爸妈妈养的猪更肥更漂亮”……透过一张张卡片,我看到了一个个员工、一个个家属、一个个孩子心底里的期望。 一间集体办公室,一台台手提电脑整齐地摆放在偌大的办公桌上。墙上悬挂着的奖牌,让人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先进养猪场,已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场线二等奖”。 “2024年,全场完全成本每公斤11.97元。”35岁的大学毕业生、场长姚朝霞介绍说,“2025年,成本将会更低,每公斤10元是我们的阶段性目标。” 了不得啊,这成本,应该是(集团的)标杆场了,但10元的新成本目标,他们能实现吗。 “能,一定能!我们已找到了痛点和路径,建立了好的生产机制,只要下功夫落实执行好,想不实现都难。” 我被姚场长的笃定感动着,室外却传来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姚场长说,这是“员工的孩子们来场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团圆过年的。” “所有饲养员都需要在猪场过年吗?” “不是。(饲养的猪)已出栏、转栏的,可以回家过年,有猪养着的,都在场里过年。” 五点多钟,场里的迎新年活动开始了,在场过年的员工们纷纷带着家属和孩子来到广场。 孩子们分成两队,进行拔河、顶球等团体活动比赛,在啦啦队的助威声中一决胜负。获胜的孩子们获得了奖品,参与的孩子们人人都得到了一份心仪的礼物。阳光可爱的孩子们欢呼着,他们的笑声在猪场上空飘荡。 夜幕降临,一个个大红灯笼散发出团圆的光芒,10张大大的餐桌摆满了广场,丰盛的团圆饭飘逸出浓浓的年香。尽管时已大寒,但此时的广场暖意融融,热闹非凡。 联欢开始了,10多名小朋友和家长登台唱歌、唱戏、跳舞,尽管没有现代音响,但他们表演投入,让人笑得泪花飞扬。而随着场长为每一个登台者送上大红包,掌声更是欢动了整个猪场。 大家边吃边喝边联欢,将小年夜的团圆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我选择不同的位置,或用广角,或用特写,定格下欢乐幸福的一幕幕。 今年是43岁的徐高峰在猪场过的第13个春节了。他正在用视频跟家里的父亲聊天,好让父亲看到猪场团圆联欢的场面。 “爸,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看到了!” 我看到了他父亲幸福的表情,也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是啊,在万家团圆的时候,即使因为工作不能相聚,但一个电话、一个视频,表露的就是最真挚的父子亲情。 他告诉我,原来每逢春节,他都会把孩子、妻子接到场里来。近两年,妻子也成了这里的饲养员,承包单元养猪,夫妇比翼齐飞,成为孩子和老人的骄傲。2024年,除了个人所得税,他养猪收入27万元,尽管妻子来得晚,也收入11万多元。“近几年收入提升快,主要得益于智能化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提升。” 我羡慕着、称赞着、感动着。 “常年在外,大过年的,又老在场里,老人和孩子习惯吗?” “年后猪出栏了,再回去和父母、亲戚、战友、同学聚聚,亲情都有了。尽管对父母孩子陪伴少,但平时会留意多给他们打电话,再说,养猪挣的钱都存在父亲的存折里,他想买啥就买啥,方便得很。” 徐高峰说:“老人和孩子期待的是你的健康、你的业绩,趁年轻,趁身体好,把猪养好,把高薪拿到,啥都有了。” 沉浸在联欢表演里,女饲养员刘芳筷子里夹的菜,都忘记往嘴里送了。 她告诉我,在外打拼几年,没挣到啥钱,眼看着老人一天天变老,孩子一天天变大,都需要钱,就和丈夫商量着,一起走进了26场,“养了四年猪,四个春节都在场里过”。 谈起养猪的选择和感受,刘芳是一脸的灿烂。 “感觉养猪就像养孩子,这大过年的,你真要回家过年而把猪们留在这场里,心里反而不踏实。” “养猪收入越来越高,2024年俺夫妻俩净收入36万多。在县上买了大套房子,也装修了,还有结余,心里很踏实。” “看着养猪带来的家庭变化,老人、孩子跟人说话都不一样,俺知道,那是高薪收入给俺养猪人带来的自尊。” 现场有一对年轻男女一边看孩子们表演,一边在鼓励自己的孩子也能登台唱一首。男的叫陈省凯,37岁,2024年加入牧原。 “跟着师傅学,学会后自己包单元,一年就收入14万元,这是我人生挣到的第一桶金。” 联欢会结束后,我和他谈起了学历、体面与养猪的话题。 “学历高,(养猪)当然会更好。我尽管是个中专生,但一切都有师傅带,况且,平时大家无论是见面,或在手机里,交流的都是咋养好猪,即使工作中遇到啥情况,往群里一发(信息),立马,招就来了。”他说,“只要虚心、用心,没有养不好的猪。” “刚来时,确实有不体面的感觉,但猪养好了,体面就来了。因为人们看的是结果,是你的价值,是你的收入。” 陈省凯说自己刚承包单元时,也确实遇到过难题。比如小猪腹泻,不好控制,看着腹泻的小猪瘦了,既心疼又着急。但后来,学会应用场里的管理体系,哪个日龄的猪容易有啥毛病,按照要求,提前防控,完全按标准化,很快就上路了。 平时,陈省凯总喜欢把自己的长进说给妻子听,妻子说他“说猪比说人多”,看他收入又那么高,被感染了,就在前几天,也成为26场的一名饲养员。 “妻子来了,我就更踏实了。”今年春节,陈省凯夫妇和孩子就在猪场里过了。 “一家三口第一次在外面过年,有啥特殊的感觉?” “很新鲜,也很踏实,因为猪已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连着我们的家庭幸福。” 因为要在猪场过年,陈省凯夫妇提前给家里置办了年货,“(老人)能享受到我们的劳动果实,也是放心和满意的。” 夜里9点半,告别养猪场,告别坚守在一线的养猪人,告别来到场区过年的家属们、孩子们,我的心中满是敬意。 姚场长在和我们告别时说,现在,场里作息时间也改了,原来冬季早上6点半就得进单元,现在是8点半才进单元,基本上和其他行业一样,实现了有规律上下班。除了寒冷季节防疫需要,饲养员平时只要报备,也是随时都可以出场办办私事的。而智能化和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推行,让许多工作环节都得到优化,劳动密度、强度降下来了,员工不再干重复的活儿,像过去最费时费力的疾病排查、预防、治疗,就比原来节省80%的时间,基本实现了“轻松养猪、快乐养猪”的目标。 出于生物安全的需要,我们没有见到可爱的猪们,但智能化、标准化给养猪人带来的轻松和快乐,无不让人感受到了现代养猪人的幸福,想必,他们陪伴着的猪们,也一定是幸福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万家灯火,望着星空中炸响的璀璨礼花,我一边回望着养猪场,一边在想着养猪人的踏实,想着养猪人的执着,想着养猪人的快乐,想着养猪人的幸福。我忽然明白,其实踏实、执着、快乐、幸福的背后,藏着他们的担当和奉献,正是他们,还有许多和他们一样的人们,用担当和奉献,成就了这万家团圆的幸福气象。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