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春
芝麻也可以成为一道菜。
将芝麻炒熟,炒出香,与盐一起擀,细细的,碎碎的,就是一道菜:芝麻盐。
与别的菜相比,芝麻盐不需要再有其他加工步骤,比最简单的凉拌菜都简单。芝麻盐的做法就如上两个步骤:炒芝麻,与盐一起擀碎。
那时候菜少,学校食堂窗口也有菜,偶尔来份五分至多一毛的炒萝卜,就是享受。更多的是吃自己带的芝麻盐,就装在瓷罐里。瓷罐双耳,棉绳系着,罐口有小圆盖扣合。从食堂买回了饭,就是馍和汤。掰开馍,干筷子夹出来些芝麻盐,撒在馍里,另撒在汤面上,油花浸润——闻着香,吃着咸,如此下饭。
那时候不内卷,大家基本上都是这个标准。包括女生,也带菜,就放在课桌里、窗台上。窗台上有一景,大家的碗筷、茶缸、勺子,一溜儿摆开。风来,落了灰,去打饭时,先用水冲洗一下。对于盛菜的瓶、罐,大家似乎管护得更紧些,那是一个星期六天的菜啊。
芝麻盐,得有芝麻、盐。与盐比较,芝麻贵,能换钱,换油。有学生的家,总要留些芝麻。用簸箕轻轻簸得干干净净,装在布质的袋子里,悬挂在房梁上,或者压在粮食缸里。芝麻收成低,籽粒小,出香油,金贵,却拿来做芝麻盐给上学的孩子吃,足显对学生的关爱,更有着足够多的期待。
擀芝麻盐,多在周日的午后。做好饭,趁着锅底的余火,母亲将芝麻焙干。不敢大炒,炒煳了,芝麻变黑,味苦。吃饭的空闲,芝麻放凉了,母亲将芝麻摊在案板上,加上碎的青盐粒,用小擀杖推擀,吱吱吱吱,杂着啪啦的声音,芝麻碎开,盐碎开。用小刷子聚拢,再推擀几次,就可以了。
比较现在的工序,那时的盐也得加工一下。盐是大青盐块,从代销店里买回来,枣、花生一样大小不等,多是父亲将其在蒜臼里捣碎,倒入盐罐,以备常用。芝麻盐的盐得更细碎,父亲会再将其放入蒜臼里,搉得细细的,这样,擀芝麻盐时,免得垫高擀杖。我也搉过盐,捂着蒜臼口,以免盐粒跳出来。倒入盐罐后,指头上的盐末儿舍不得丢,就触碰到舌尖儿上,咸咸的。
擀好了,母亲用刀将芝麻盐搓起,一下下倒入那个小瓷罐内,旋好盖子。她总怕不够我一星期吃,装得很瓷实,然后放入一个网兜里。这样,我就可以带上书包,掂着网兜,出门,出村,去学校了。冬日天短,虽然很恋家,但是还有十几里的路要步行,不敢在家多逗留。周日的下午,返回学校,要赶上晚饭,然后晚自习。
走在路上,风有些凉,太阳也怕冷,红红地往下落着,叫人总是可心慌。有个周末回去,大母(大伯父的妻子)早早地到我家,给我端来一碗芝麻盐,说是回学校配饭。她说,孩儿,你好好读书吧!将来有本事了,记住这碗芝麻盐就中……
芝麻盐好吃。面汤里,面条里,馍里,都能搁放。印象中,赶上一次逢十的校庆,不少校友回来,中午是大烩菜,肥肉、豆腐、粉条,每人发了一张免费的就餐券。一缸子菜,一个馍,搅和上芝麻盐,香得很,叫人难忘。有个女生不吃肥肉,挑扔在窗台上,叫我们可生气。
那天,我吃了两份——一个同学没有吃,悄悄给我的。她说她有事儿,中午得去邻近的亲戚家吃饭。这一份,我也是悄悄吃的,从另一个窗口打出来,就在水房后面狼吞虎咽!后来报考时,我才知道,她是少数民族。但愿那天她没有饿肚子。芝麻盐好吃。难忘芝麻盐的我,到了冬天总要鼓捣着吃。把辣椒切碎,混合芝麻盐,咸、香、辣。豆腐丁,也可以被芝麻盐包围出豆香。白米饭,撒上芝麻盐,甜香。炒菜出锅,也能用芝麻盐提香。周末,想咂口酒,懒省事儿,芝麻盐和着萝卜粒,就是好的下酒菜。当然,最喜欢的是就馍,热腾腾的蒸馍出锅,蘸上一大撮芝麻盐,得劲儿!
还有,读书时听着风声,一碗开水冲泡的芝麻盐,就是好茶,喝得浑身通透。当年背书、做习题的那些冬夜,冷寒时刻,一碗开水冲泡出的芝麻盐,喝着就是一种享受!
芝麻盐好吃,能够混搭所有的饭、菜。所以,芝麻盐是个百搭菜,应该是菜界的大哥大。
对了,芝麻盐用老家的芝麻,更香。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