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W8版:星光 上一篇 下一篇
翟传海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腊月初八,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俗称“腊八节”。古时称腊月初八为“腊日”,早在先秦时,就是祭祀先祖和神灵的一个重要日子。 “腊八节”吃“腊八粥”能够广为流传、盛传不衰,除了祭祀、纪念因素外,重要的还在于年尾迎新年。腊月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月,腊月初八是春节倒计时的起点。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了春节的筹办——“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先前人们多记得阳历几月几号,之后便都开始说农历初几、十几、二十几。 到了腊月初八,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但还没有杀猪宰羊,也没有磨豆腐蒸年馍。怎么开个头呢?煮锅杂八粥“应个好”吧!于是在腊月初八头天晚上,爷奶或家庭主妇便绞尽脑汁,把豇豆、绿豆、红豆、糯米等浸泡上,次日下锅时临时起意再添加一点花生、红枣等。为了增加口感,索性再放点冰糖吧。 为了腊八,也为了吉祥,再加点葡萄干儿、核桃仁,凑够八样,美美的“腊八粥”便成了。故而,有人也把“腊八粥”呼做“八宝粥”。其实,说白了,“腊八粥”就是腊月初八熬煮的杂八饭! 我老家南召的“腊八粥”很改色、很别致:把豇豆、大米、苞谷糁、萝卜丝,再加些粉条等(当下有了条件还要添加些瘦肉),先后下锅熬煮黏糊就成了。更改色、别致的是放了油、盐和葱姜辣子等作料,熬煮出的咸粥咸香可口、暖和养人。 记忆中,早年生活困苦时,各家做的“腊八粥”,多数时候也就是玉米糁或大米、萝卜丝等熬成的“杂八粥”而已,也不见得非八样不可。 为了做得好吃一点,就在程序上讲究了:豆类、大米(或苞谷糁)不易煮,要提前浸泡且先下锅。待豆子和米熬煮得差不多了,再依次放入萝卜丝、粉条等。为了粥的黏稠和鲜香,葱姜、油盐要在粥熬煮将好时才能放进去。 这种咸粥稠稠的、浓浓的,咸香可口,驱寒保暖,解饥止渴,还能省了额外做菜。因而,每年冬天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就常做着吃。常吃的就简单,就是米汤加萝卜丝、油盐而已。 当然了,这是我们当地旧时的风俗习惯。据了解,其他地方的腊八粥是各有不同的。首先是咸甜不一,其他地方多是甜的,不放油盐,有时还要放糖;其次是内容不同,其他地方多是豆类、大枣、核桃、花生米外加冰糖,更有添加莲子、桂圆、葡萄干等同煮的,样子就像今天的“八宝粥”。但它不够实惠,不能当饭吃,只能当零食小吃。 在我老家,过腊八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腊八粥“喂枣树”——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谓之喂枣树,说这样可以多结枣儿——“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梢”。但是,多结枣未必是因为给枣树喂了“腊八粥”,大约是腊月初八这天最冷,剥开老树皮,能把藏在里边的害虫(卵)冻死吧。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