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晚报

张家湾的四张文化名片

日期:11-08
字号:
版面:第W6版:星光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家湾是一个小镇,然而无论是在自然风光还是历史人文景观方面都颇有特色。它处于华北,有江南风景的旖旎之美,虽说只是一个镇,然而却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京师乃至全国交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千年漕运古镇,运河上重要的码头,京师的门户,在当代又是红学圣地。作为一个小镇,它拥有四张闻名天下的文化名片,即漕运文化、运河文化、京师之窗、红楼文化。

张家湾的第一张文化名片是漕运。张家湾是漕运古镇,漕运是张家湾兴盛的基点,它的兴盛与繁荣离不开漕运,因而漕运文化是张家湾的第一张文化名片。张家湾历史上一度人烟稀少,辽建南京于蓟城后,萧太后主持开凿运粮河道,张家湾成为朝廷漕运码头。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万户侯张瑄开通海上漕运,张家湾是漕运的最后一个码头。至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惠河,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张家湾成为重要的漕运枢纽地,直至清末。

漕运曾经是重要的国家经济命脉,漕运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化分支。漕运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由漕运遗址和文物组成,前者如萧太后桥、古河道、古桥闸、古码头、古仓储设施、三教寺等,后者如古代沉船、船只承载器物等,此外还有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严格来说,辽代漕运和元初海上漕运时期的张家湾漕运文化不属于大运河文化,因为相对来说历史时期短暂。总体而言,自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漕运成为运河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漕运文化成了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而非唯一组成部分。

运河文化是张家湾的第二张文化名片。张家湾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一个大码头,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大运河不仅是漕运通道,运输粮食,而且也是其他商贸往来、行旅以及政治使命的重要通道。地域文化乃至国际文化交流与借鉴的通道,大运河沿岸出现了独特的移民文化和民俗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景观,涌现出独具特色的大运河文艺创作。张家湾里二泗庙会兴起于元代的佑民观,供奉海神、河神,是漕运和运河文化的体现。据《帝京岁时纪胜笺补》记载:“里二泗河神祠,四月四日有庙会,祠在张家湾运河之滨。昔年江浙两省漕运皆由内河,粮船至此停泊者数十艘,醵费演戏酬神。远近游人,或泛舟,或骑驴,或坐车,或步行,年必万人攒动,红男绿女,少长咸集。”(吴廷燮《北平市志稿·庙会》引)里二泗庙会由漕运祭祀仪式活动演化为民风民俗。此外,民间故事“宝塔镇河妖”讲述了运河河畔燃灯塔的来历,船工号子唱出了漕运的繁忙与艰辛。

张家湾的第三张文化名片是京师之窗。在传统社会中,张家湾是京师的第一码头,因而也是一扇展示京师门口的窗口、了解京师的窗口,无数文人尤其是南来北往参加科考的文人在这里构筑了他们的京师想象。吴存礼在诗中写道:“梯航万国向彤廷,贡赋由来集游汀。风正帆悬云际落,澜翻樨驶日边停。舫依芦荻千层白,帘卷岩峦一色青。沽酒醉来齐唱晚,扣舷声彻度沧溟。”(《通州八景之万舟骈集》其三)描绘出万方来朝的京师气派。“风正”不仅写船行驶的一帆风顺,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欣喜,日边桂花船奇异瑰丽且真切的景象难道不正是金蝉折桂的象征吗?在宏大的场面中、酣畅的盛世高歌中,诗人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与兴奋。这首诗与诗中的诗人、运河两岸的市井生活、平静的运河、万国朝贡的船只、欢快的歌声,共同构成了和平繁盛的帝都景象。作为京师之窗,张家湾文化内涵丰富多元、兼容并蓄,大体而言,包括皇家文化(萧太后桥、皇木厂)、仕宦文化、科举文化、市井文化,同时又呈现出国际大都市的人文景观(商业),来自高丽的商人、琉球的使臣在这里驻足。这里又出现了回民居住区,张家湾清真寺中阿拉伯文字窗棂中忠孝文化的印迹,是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融汇的体现,形成文化多元融合共生的局面(如三教庙),这也许是特立独行的李贽晚年居住于此的一个重要因素。

红楼文化是张家湾的第四张文化名片。张家湾的红楼文化体现在作家、作品、研究以及红学艺术创作四个方面。从作家来看,这里有曹雪芹家产业曹家当铺,曹家祖坟,出土了曹雪芹墓石,据考为曹雪芹墓地。曹雪芹祖辈父辈在江南任职,经常往来此地。《红楼梦》的创作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当前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红楼梦》小说中的人物多为江南籍,如贾家为金陵人,因而往来南北经常会经过张家湾。小说中的人物往来大运河的次数,有统计认为贾政往来次数最多,他曾6次沿大运河处理行政事务。其次是贾雨村5次,林黛玉4次。可是我觉得到张家湾次数最多的应该是薛蟠,因为他是皇商,照理会经常在这里打点商业。小说的结构,如从林黛玉与贾府关系来分析,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进贾府前、贾府生活、仙逝后。林黛玉生活在扬州,她是乘船沿着运河来到张家湾,踏上京师土地,京师的贾府生活,一幅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式画面,由此徐徐展开。从红学研究史来看,自胡适以来,李希凡、冯其庸是红学研究中的具有学术范式演变与开创意义的泰斗,冯老长期生活于此。在冯老的关怀下,张家湾出现了红楼梦主题创作。此外,非遗绢人中的红楼人物,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四张文化名片展示了张家湾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是漕运文化、运河文化、京师之窗,还是红楼文化,都蕴含丰富,别具魅力,值得人们去探索和传承。③5

张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