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周末逛超市时,货架上正售卖的月饼种类丰富,琳琅满目。几番挑选后,我终究还是更青睐几款老式月饼,总觉得那熟悉的模样里,藏着更浓的节味。
咬下一口月饼,童年中秋节的记忆忽然就漫了上来。那时父亲早已离世,家境贫寒,市面上卖的“正宗”月饼对我家来说是稀罕物,很少能吃到。母亲不愿让节日少了“仪式感”,便想着亲手给我做月饼。她常说:“月饼是落在人间的月亮,揣着团圆,裹着幸福。”
母亲做的月饼,其实就是我们当地常吃的糖馍馍,在这里被她赋予了节日的意义。她先从粮囤里舀出一瓢自家田里收的芝麻,倒进铁锅中小火慢炒,直到芝麻蹦出焦香,再倒进石臼里捣成细粉,拌上红糖搅匀,那便是最香甜的馅料。接着和面醒发好,再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擀成薄饼,把备好的馅料包进去,再轻轻擀平,做成直径约10厘米的圆饼。最后把圆饼放进烧热的铁锅,用文火慢慢烙,等两面都烙得金黄焦脆,“母亲牌”月饼就算成了。
刚出锅的月饼鼓着热气,芝麻红糖馅料的香味随着热气飘满屋子,我和弟弟妹妹早馋得咽口水,围着灶台恨不得立刻抢来吃。母亲笑着拦住我们:“先等等,一是怕里面的糖浆烫着嘴唇,二是得等月亮出来,咱们跟月亮比一比,看谁的饼更圆。”
秋夜的风带着凉意,一轮明月慢慢跃出树梢,清辉洒在院子里,把地面照得亮堂堂的。我们听话地捧着月饼站在月光下,举起月饼对着月亮比对,竟真的和月亮一样圆!这下再也忍不住,迫不及待咬上一大口,芝麻的醇香、红糖的甜润和着烙饼的焦脆,那味道直沁到心里,现在想起来,仍是最难忘的香甜。吃完月饼,我们还会和邻居小伙伴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偷偷商量晚上的“摸秋”计划,“秀婶家的柿子红透了,肯定甜”“三大爷家的黄瓜正嫩,脆生生的”“大奶奶家院子里的梨树,今年结的果子可多了”……
我们的“绝密计划”,总能被母亲看穿。没等我们商量完,母亲的声音就从门口传出来:“快回家了,锅里还温着绿豆稀饭,还有咸鸭蛋呢。”她担心我们吃多了甜食会腻,提前备好了清淡的吃食。我们悻悻地向小伙伴道别,跟着母亲回了院。一进院子,就看见院中央的小饭桌上摆着两个盘子,每个盘子里都放着一块月饼,一块已经被母亲咬了一半,另一块完好无损。我忽然就懂了,那块完整的月饼,是母亲留给父亲的。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刻意提起,那份对父亲的思念,就安静地藏在这块月饼里,静默却滚烫。
多年后,再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总忍不住鼻子发酸。如今,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也常年旅居他乡,可每到中秋,抬头看见那轮圆月,依旧觉得它散发着熟悉的、带着暖意的光,像极了母亲温柔的面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