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
在传承至今的我国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它有以家庭团圆、欢庆丰收、天人合一为中心内涵的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并有着以数量众多、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为文化根基的浪漫氛围,其节庆传统深受国人看重与珍爱。
在历史上,中秋节的习俗经历了从赏月为主到团圆为主的演变。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仲秋祭月的习俗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赏月活动也很早就有了,先秦时期的《诗经·国风·陈风》就收录了优美的诗篇《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但唐代以前并没有正式形成中秋节。节日形成的标志有两个要素,一是有固定的节期,二是有稳定的模式化的民俗活动。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如果每逢八月十五这个日子,人们就做某些跟平日不一样又每年都类似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中秋节在这时产生了。
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的赏月风尚
到了唐代,记载八月十五赏月的诗歌骤然增多。据初步统计,《全唐诗》中收录的唐代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30余首,出自80余位诗人之手。这些赏月诗在标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诗句中写出这一时间。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观月》、张祜《中秋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曹松《中秋对月》等。唐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点出八月十五日赏月是社会上人人所做之事。唐代的八月十五可说是一个赏月节。唐代人的赏月是聚集亲友同赏,并由月圆联系到人的团圆。唐代诗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万里无云镜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明确将八月十五与“团圆”联系起来了。
从大量诗歌的记述,可以断定八月十五赏月从唐初开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习俗。除诗歌以外,还有一些笔记文献记载人们八月十五赏月的故事、传说及聚会活动,如中唐时期笔记《诸山记》、《武夷山记》都记载了乡民在八月十五这天在武夷山上祭祀神灵、会聚宴饮的习俗。“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这是晚唐时期卢肇的《唐逸史》记载唐玄宗喜爱中秋玩月之事。五代王德裕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唐玄宗八月十五的夜晚与杨贵妃一同赏月,又要建望月台的故事。唐代还盛传唐玄宗游月宫、遇仙女、传仙乐的故事。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自然现象与赏月风尚的契合造成了中秋赏月的盛行,渐渐演变为一种习俗,即人们每到八月十五夜晚就郑重其事地与亲友聚在一起赏月宴饮。因而可以说,中秋节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它起源于唐代的赏月风尚。可以看到唐代中秋节习俗的中心内容是赏月,亲友团聚宴饮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于赏月活动的。到明清时期,亲友团圆才逐渐超越赏月成为中秋习俗的第一主题。
宋代是中秋赏月习俗的繁盛期
宋代文献不仅明确地将“中秋”称为节日,而且记述了当时人们欢庆中秋节的隆重热闹景象。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四、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等文献都设“中秋”条做了较细致的记载。宋代朝廷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这些记载说明宋代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大节日。
宋代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唐代赏月宴饮习俗的延续。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繁华景象,其中卷八“中秋”条下记载了中秋节之前,各酒店都卖新酒,重新装饰门面、打扮彩楼,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旗子。街市上人人争相饮酒,到午时未时之间,各家酒店的酒就都卖光了,纷纷扯下招幌。中秋时节虾蟹正肥,石榴、梨、枣、栗子、葡萄、橘子等果品正是新上市的时候。中秋之夜,富贵人家把亭台楼榭打扮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楼占好位置以赏月。到处是丝竹之声,直到夜深时分,在家未出的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像从云外飘来。孩子们在街头通宵嬉戏。夜市人声鼎沸,直到天亮……看这段描写,可知北宋时期的中秋节之隆重。人们在中秋之前就开始准备,中秋这天中午痛饮美酒,晚上通宵赏月,游玩。无论贫富、长幼,简直是全民狂欢。
作为民间的隆重节日,宋代中秋节跟唐代中秋节有两点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夜晚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都过节,中午就纵情饮酒;二是唐代中秋节活动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层家庭,唐代中后期百姓开始参与,但并没到宋代这样踊跃、热衷的程度。这说明宋代的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节日了。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对南宋中秋习俗的记载与上文所记北宋习俗类似,也同样热闹,但增记了一项内容“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说明此时有了重视家人团圆的趋向。
宋代也有很多吟咏中秋月色的诗词。比如宋代苏轼有中秋词三首,都是名作,其中《水调歌头》最为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中写到“明月”“天上宫阙”、亲人团圆,明显是借中秋习俗抒发个人情怀、人生感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是苏轼在此词序中所写,“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诗人“欢饮达旦”也是宋代中秋节特别重视饮酒习俗的体现。词的下半部分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比拟,最后祝愿身处异地的亲人平安,终能团聚,这与自唐代以来由月圆联系人间团圆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也在思想上与中秋节的团圆习俗相通。中小学语文课在讲授这篇名作时,主要从文学角度鉴赏它,往往忽略它其实是一首基于节俗的词作。如果说明这首词与宋代中秋节习俗的关系,可使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更具文化情趣。
元代中秋节延续了宋代中秋节赏月宴饮的习俗。民间过中秋节以赏月宴饮为主,也讲究品尝各种时令瓜果。饶有兴味的是,在元代,中秋节的习俗不仅被写入诗词、散曲,还被写入戏剧里,成为爱情故事的背景或情节要素。元代吴昌龄的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写的是书生陈世英进京赶考,在洛阳叔叔家暂住,于中秋夜饮酒玩月之时与桂花仙子相遇相恋,后来疾病缠身而请张天师驱妖的故事。整个故事框架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中秋之夜一个书生的风花雪月的故事”。故事中出现的封(谐音“风”)姨、花仙、雪神,再加上月色,正好组成“风花雪月”。该剧情节是当时中秋节习俗的生动写照。
明清时期中秋节以拜月、团圆为主要习俗
到了明代,中秋节的习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还是围绕月亮来进行各种节庆活动,但是整个节俗的内容有显著的调整、变动。
明清时期的中秋节不再以赏月活动为中心,亲友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中有记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并且此时有了“团圆节”之名。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述: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意思是中秋节前回娘家探望的已婚妇女,中秋节这天必须返回公婆家,因为这是团圆节。民间认为女子出嫁后就是公婆家的人,中秋节不回公婆家就是这家没有团圆。
拜月取代赏月成为中秋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唐宋时期民间拜月并不兴盛。到了明代,才明确出现中秋节拜月的较多记载。此时,唐宋时期那种浪漫抒情的赏月传统淡化了。虽然许多风景特别好的地方还有比较热闹的赏月活动,但是在一般的地方,民众踊跃赏月的情景不见了,各家的中秋节活动不一定要包括赏月,而更加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亲友之间要互送月饼、瓜果等过节的东西。
明代出现了月饼这种重要的节令食品。月饼的前身是胡饼,即胡麻烧饼或称芝麻烧饼,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部地区传入中原的。东汉时期,胡饼已成为很受欢迎的小吃,因为灵帝喜欢吃烧饼,所以京都里胡饼很流行。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的《续汉书》中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从此胡饼流传不绝。隋唐时期,胡饼、蒸饼、汤饼都是流行的面食。胡饼在唐代仍然叫胡饼,但多了一种饼中加馅的做法。富裕人家会做一种个头超大的胡饼,在其中加多层羊肉,每层羊肉间隔以椒、豉,用酥油润和,放入炉中烤,肉半熟时取出来吃,叫作“古楼子”。胡饼以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做得最好,唐代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诗中有“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的句子。唐代有很多饼肆即饼店,其中胡饼肆最多。因为唐代有很多胡人商贩,所以胡商开设的饼肆很常见。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在讲到食品种类时,都列出了“月饼”,那时它还只是一种平时吃的月形的点心而已,并非中秋节令食品,不能据此说宋代出现了中秋月饼。
明代时,人们将胡饼加糖、夹馅,做成的圆饼作为祭祀月神的供品,祭祀仪式完成后人们吃掉它,它就成了人们过节时的食品。这样,作为中秋节令食品的月饼就在明代产生并流传下来。
有一个民间传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叙述月饼的来历。唐代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匈奴,打了大胜仗,在八月十五这天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为他设庆功宴。宴席上,一个来京城经商的吐鲁番人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觉着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于是说:“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把饼赏赐给群臣分食,大家都说这饼非常好吃。此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大家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改称月饼。
故事里“应将胡饼邀蟾蜍”的说法比较文雅,文人色彩较重,像是文人墨客编出来的故事。传说故事的内容当然不能看作真实的历史记载,故事说唐代就有了中秋月饼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说月饼的产生跟赏月有关系、跟西部地区传来的胡饼有关系,则是符合实际的。
总体来看,明清之后的中秋节俗,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场景减少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间团圆的主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这一主题跟中秋节源于月圆密切相关,可以看作中秋节的一个特色,而且由于跟明月联系起来而富有诗意。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就是因为亲友团圆是明清以来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民间极重视中秋节家庭内部的团聚之礼,并从中体验亲人欢聚一堂的天伦之乐和生活美满的幸福感。
当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当代社会,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有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庆丰收、游戏娱乐、拜月、祈子等。各地还有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习俗,如北京的玩兔儿爷,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香港等地的舞火龙,苏杭的“燃斗香”,浙江一带的钱塘观潮,闽南的“玩会饼博状元”,广东的游月娘、烧瓦塔,台湾的吃柚子、剥柚子比赛等。
中秋节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也很多。第一,通过团聚、联欢、赠送礼品等活动,加深亲人、朋友、同事的感情联系,密切人际关系。第二,通过赏月、泛舟、观潮等欣赏、亲近自然美景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第三通过尝新粮、吃新果、观看演出等活动,欢庆丰收。第四,通过大型的电视节目联欢晚会、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娱乐联欢活动,营造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喜庆祥和氛围。
(作者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民间文化论坛》主编,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