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王艳 通讯员 张楠
“十一”假期,旅游热潮席卷各地。趁着假期,我踏上八师石河子市这片土地,开启了一场充满期待的旅程。
我的第一站,是被誉为兵团“窗口”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作为八师石河子市必打卡的地点,这里承载着兵团发展的峥嵘岁月。走进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将屯垦戍边的激情岁月徐徐展开。
为满足游客需求,博物馆提供了贴心的服务,让人倍感温暖。开放时间延长至21时(周二至周日),即便傍晚前来,也能充分感受军垦文化的魅力;增加讲解场次,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免费提供电子语音导览机,为独自出行的游客提供了便利。更令人惊喜的是,博物馆还运用科技手段,打造了文物数字化展示、文物换装互动等特色项目,让参观不再局限于静态观赏。
逛到文创区时,五方铜书签、读书套装、纪念币、冰箱贴等军垦主题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我忍不住挑选了几样,作为此次旅行的纪念。据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博物馆今年已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这一数字,正是军垦文化吸引力的生动体现。
离开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我又前往位于八师一五二团的军垦第一连。恰逢这里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主题活动,38名职工子女化身为小小探索者,在景区开启沉浸式红色溯源之旅。他们认真聆听讲解、积极参与互动的模样,令人感受到红色精神传承的力量。
漫步在军垦第一连,仿佛穿越到兵团创业初期。遗存的地窝子群、干打垒伙房,静静诉说着当年垦荒的艰辛;木轮牛车、木犁、石磨等生产工具,以及近百幅垦荒老照片,生动还原了军垦战士的生产生活场景。如今,这里经过改造升级,已成为集红色教育、军垦文化体验、素质拓展、国防教育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教育体验基地。
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通过引导游客复原军垦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让大家亲身体验军垦战士的奋斗与艰辛。这种沉浸式的旅游形式,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今年1月至7月,景区累计接待游客已达2.8万人次。
感受完厚重的军垦红色文化,我将目光转向石河子的自然风光。素有“天山地理画廊”之称的S101省道,是此行不容错过的风景线。这条道路不仅串联起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多座城市,其沿途及周边的绝美风光令人沉醉不已。
行驶在S101省道上,目之所及皆是惊喜。澄澈的蓝天下,朵朵白云悠然飘荡,时而聚成棉团,时而散作轻纱。下方的草原铺展千里,草叶随风起伏,偶有牛羊低头觅食。远处的山峦连绵不绝,青灰的山脊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与蓝天、白云、草原相映成趣。
这片土地还藏着自然的馈赠,丰富的矿藏孕育出独特的地质景观,色彩斑斓的岩层、奇特的地貌,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如此兼具自然之美与地质特色的地方,不愧是天山北坡的重要旅游胜地。
位于S101省道的“1949百里丹霞公路营地”,是今年石河子及沙玛两地新晋的休闲度假好去处。自5月1日试运营以来,该营地凭借周边的壮丽丹霞美景、完善的设施与特色服务,已吸引全国超过3.5万名游客前来打卡。在这里,游客既能欣赏丹霞地貌的雄浑壮阔,又能享受舒适的度假体验。营地已成为S101丹霞观光旅游线路上重要的补给驿站。
更值得一提的是,营地定期举办音乐会、露营大会等主题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收获更多欢乐与难忘的回忆。
此次石河子之行,让我深刻领略了军垦文化的魅力,沉醉于自然风光的壮美,也感受到这座城市蓬勃的文旅活力。这里既有浓厚的红色印记,又有自然风光的惊艳,更充满城市发展的朝气,值得每一个人前来亲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