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锻强“红色引擎” 共建美好家园

日期:10-04
字号:
版面:第04版:党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9月27日,安康社区老党员给青年志愿者讲兵团故事。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9月25日,在工业园社区的“快乐六点半课堂”,大学生志愿者教孩子们使用毛笔的正确姿势。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徐瑛  迪丽达尔·叶尔肯

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安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舞蹈室里。73岁的袁翠娥和几位老姐妹随着音乐轻盈起舞,脸上漾开舒心的笑容。“以前我们在室外是‘看天跳舞’,刮风下雨就没办法。跟社区一提,社区工作人员立马给安排了这么敞亮的场地,我们心里暖烘烘的!”袁阿姨朴实的话语,折射出社区党组织对群众呼声的精准回应。

几步之外,连队的温室大棚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一串串口感番茄红得诱人,不远处的文旅园区里,不时传来游客的阵阵笑声……这片土地上,蓬勃的发展气息与和谐的社区氛围交织,背后跃动着强劲的“红色引擎”——西山农牧场党委以构建“12345+N”党建品牌体系为抓手,加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发挥党委“一个”总揽全局作用,突出党组织和党员“两个”抓手,聚焦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区域融合“三个关键”,依托“两岗两区”等“四个载体”,夯实连队社区“五个基本面”,联动辖区N个党组织同心共进,把党建优势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

红色根系深扎基层

小网格里的“大管家”与“同心圆”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职工群众的最前沿,治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西山农牧场党委“抓党建促服务”,将精准化服务的细节,嵌入到一个个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

“那天晚上家里突然停水,我在单元微信群里发了个消息,没想到包联我们楼的党员小张立刻回复,马上协调,不到一小时就恢复了供水。真是有困难找社区,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谈起不久前的一次经历,安康社区居民尹振菊赞不绝口。

在安康社区,每个单元楼门口都悬挂着醒目的党员岗位职责公示牌,上面清晰标注着包联党员的联系方式和“五大员”职责——包联员、宣传员、信息员、代办员、调解员。“党员先锋岗”亮牌机制的实施,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但最终的落脚点是服务好居民。我们的党建品牌‘红色邻里、幸福安康’,核心就是坚持党建领航,把服务做到位。”安康社区党总支书记马丽解释道。作为西山农场党委夯实基层基础的“五个基本面”之一,安康社区党总支通过科学梳理居民需求、辖区资源、党员责任“三张清单”,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形成了“党总支一‘吹哨’,各支部和党员迅速响应”的联动机制,确保服务精准送达、问题及时化解。

这种高效响应的背后,是党员力量的深度激活。西山农牧场的党员们“工作在单位、活动在基层、奉献双岗位”,他们不仅是政策宣传员,更是邻里矛盾纠纷的“灭火器”、居民生活的“贴心人”。

83岁的兵团优秀共产党员潘菊熙,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虽然年事已高,她仍然坚持学习,影响和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我会力所能及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的优良传统在每一个角落传承发扬。”潘菊熙的话语朴素而坚定。

面对流动人口多、商户多、治理难度大的锦绣家园社区,党组织展现了另一种智慧。社区党总支创新推出“五色户况图”网格治理模式,按“红、橙、黄、蓝、绿”五色对住户进行分类标识,实现对居民、关心关爱帮扶群体等的差异化服务。“红色议事厅”和“红色金牌调解室”有效整合了支部党员、基层干部等多方力量,让居民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巧妙地将“责任承包区”的效能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合力。

从安康社区依靠“三张清单”和快速响应机制凝聚人心,到锦绣家园社区运用“五色户况图”实现精细化管理,西山农牧场的社区党建通过网格深入楼栋单元,用细致入微的服务凝聚起最大共识,绘就了党群干群关系最大的“同心圆”。

红色力量赋能田野

乡村振兴的“特色牌”与“致富经”

9月,走进西山农牧场一连的温室大棚,湿润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与蔬果的清香。一排排樱桃萝卜缨翠色欲滴,油白菜水灵鲜嫩,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种植户李欧正麻利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额上沁着汗珠,脸上却满是笑意:“咱这菜,直供乌鲁木齐大市场,紧俏得很!多亏了连队党支部带着我们搞特色种植,效益比过去强多了。”

近年来,西山农牧场党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红色力量唤醒田野致富潜能。

“我们一连党支部的主线很明确,就是‘蔬菜基地保民生,乡村振兴强动力’。”一连党支部书记张勇一边查看番茄长势一边介绍。在党支部的统筹下,一连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蔬菜种植产业,年产量超2000吨,成为首府重要的“菜篮子”基地之一。

让产业“活”起来、让职工腰包“鼓”起来,“两委示范岗”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几位连队“两委”成员率先站出来,领办合作社,引进口感番茄、鲜切花等高附加值作物。“党员不带头,谁带头?我们先用‘身份棚’试种,成功了再推广。大伙看见真的有效益,自然就跟上了。”一连党员李正涛说道。原先外出打工的职工,如今纷纷返乡,学着种特色果蔬,土地的“吸附力”强了,职工的干劲也更足了。

与一连聚焦“菜篮子”的稳扎稳打不同,二连走的是“诗和远方”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党支部紧扣“文旅融合促发展,乡村振兴增活力”主线,让农田变景区、农产品变礼品。在天润丝路云端牧场,孩童们饶有兴致地观摩现代化挤奶过程;采摘园里,游客们拎着小篮子,尽情享受采摘牛奶草莓、蓝莓的乐趣;而在梅花鹿养殖基地,游人络绎不绝,人与动物和谐互动。“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让职工群众从‘卖农产品’转向‘卖风景、卖体验’。”二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赫利娟指着热闹的景区介绍。曾经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烽火台小镇,今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无论是发展“菜篮子”还是打好“旅游牌”,其核心都是连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两委示范岗”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做给职工群众看,带着职工群众干,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销路的“先行军”,将党组织的组织力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党建真正成为了强连富民的“红色引擎”。

红色纽带链接区域

产教城融合的“共同体”与“大合唱”

9月25日下午6时,工业园社区的“快乐六点半课堂”准时热闹起来。大学生志愿者李娟正耐心地教孩子们画画,一位小朋友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喊道:“老师你看,我画的是我们农场的大棚!”窗外,几名社区工作人员正与经开区企业的技术人员交流着什么。这个寻常的午后,是西山农牧场党委“抓党建促区域融合”,奏响“产教城”协同发展“大合唱”的生动注脚。

“我们社区情况特殊,既有经开区上千家企业,又有大学城数万名师生,单靠社区‘小马拉大车’可不行。”西山农牧场工业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顾玉峰坦言,破题的关键在于“红色领航、三区共建”品牌下的“大党委”机制。“现在好了,我们定期坐在一起开会,社区治理、学生实践、企业需求,都能摆在桌面上商量,真正成了一家人。”这种机制如同一条“红色纽带”,将农场、经开区、大学城从“邻里关系”升级为“共同体关系”。

融合,让资源流动了起来。大学城的人力与智力资源,通过“银发工作室”“快乐六点半课堂”等12个志愿服务项目,输送到社区“一老一小”身边,五年来参与师生超3万人次。与此同时,农牧场向经开区派驻的服务专班,成了企业的“贴心人”,而企业的技术、市场资源也开始反哺农场发展。“这就是‘融合共管区’想要达到的效果,不是简单帮忙,而是互相成就。”一位驻企干部这样形容。

融合也体现在细微处。每周五下午,农牧场机关的党员宋嘉琦都会准时出现在大学城的一个十字路口,协助维持交通秩序。“这是我们单位的‘责任承包区’,每周都要来。看着孩子们平平安安放学,环境干干净净,我们心里也踏实。”党员干部常态化包片,让融合从会议桌延伸到了街头巷尾,确保了区域的整洁与安全。

这种深度融合,如同编织了一张紧密的合作网,不仅联通了地理上的三个区域,更激活了发展要素,将党建合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农牧场党委与辖区内其他各类党组织通过联建、联动,真正做到“共弹一部曲、共唱一台戏”,一幅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愈发清晰。

从社区楼栋里的其乐融融,到连队田间的地沃人勤,再到区域层面的协同共进,西山农牧场的实践生动表明,“12345+N”党建品牌体系绝非数字的简单排列,而是一个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它用实践探索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如何强基、如何赋能、如何引领的重大命题做了生动注脚。这强大的“红色引擎”,正持续为这片土地注入澎湃动能,推动农牧场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