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张凡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推出了作家熊红久的最新散文集《兵团的阳光》,该书共包含“连队的家乡”“阳光下成长”“思想的胡杨”三辑。三辑内容有着“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它们皆以“阳光”为着眼点,叙写了作家的童年记忆、成长经历以及感悟哲思。
细细品来,《兵团的阳光》既是作家个人的成长史,更是兵团精神润泽社会生活的见证,它展现了兵团精神在一代代兵团人身上传承的风貌,也为洞察其生成逻辑提供了可视化视角。
在散文集中,作家以温情的文字勾勒出兵团过往生活的点滴。比如想要白面饼子时用有趣的故事和朋友交换,春天折柳笛、掏鸟窝,夏天拔猪草、捉泥鳅……在这些充满童趣的记忆背后,是兵团人那无比坚毅的生命底色。
闲暇之余,人们会在农田的间隔处种上白杨树,将其作为抵御风沙的自然屏障。这些开荒造田、防风固沙的自发行动,生动展现了兵团老一辈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笃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用镰刀收割麦子,左手不小心刮破了就用右手;和泥打土块,盖起第一间土坯房,则充分彰显了父辈们吃苦耐劳的可贵品格。作家笔下的兵团生活既真实又温暖,就如同大地的养分一样,不断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除了用细腻笔触描绘兵团日常,作家更是展开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他不仅从雪中发掘被人们漠视的温情,从神鹰的翱翔中体悟人类的孤独,更从方寸鱼缸中洞悉了人类企图操纵一切的“狂妄”。作家从生活点滴、自然现象等诸多平常事物中领悟出的生命真谛,正是源于精神里的“阳光”。
细读这部散文集会发现,作家以兵团生活为背景,运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再现了兵团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轨迹。兵团精神作为兵团人的精神旗帜,在作品中有具象的符号化表征。数百万兵团人团结凝聚的精神之源,正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信仰和笃定。比如,作家借荒漠中迎风生长的向日葵,展现兵团人昂扬、坚韧的品格风貌。那站立田头、齐肩的向日葵,仿佛让我们听到成长的歌声从土地深处蓬勃向上,直抵胸膛。
作品中,作家对“胡杨”的叙写尤为深刻。“胡杨当然知道,它选择扎根荒漠的同时,就等于宣告了荒漠的灭亡。所有植被都远离的地方,才是最需要植被的地方。胡杨把自己留在了这里,用生命筑起一道风沙的屏障,在蛮荒的西部,成活比成材,更具有现实的价值。”胡杨坚守荒漠的“心甘情愿”,恰如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屯垦戍边时展现出的坚毅品格。
“我们长成了胡杨或者红柳,活成了骏马或者雄鹰”,胡杨、红柳在作家笔下已然成为生命意象和特定符号,它们蕴含的精神早已融入每位兵团人的骨血深处,让兵团人甘愿忍受寂寞坚守边疆,且赋予他们战胜艰难险阻的自信和勇气。
不难看出,白杨、向日葵、胡杨、红柳等意象,与荒漠、戈壁一同构成了兵团精神的符码体系,而统领这一切的,正是作家笔下的“兵团的阳光”。
作家笔下的一代代兵团人,在“兵团的阳光”的照耀下,即便只是如小草一般渺小平凡,却始终秉持着在石缝中也要顽强生长的姿态,生动诠释着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