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昭 牛子儒
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不能仅靠都市繁华来丈量;一个民族的奋进轨迹,需要在每一寸土地的变迁中找寻;一个政党的执政成色,终究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检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政论专题片《天山放歌》,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打开新疆的机会。这部由《情暖天山》《实干奋进》《民生为大》《石榴花开》《文润新疆》《开放自信》6个篇章构成的系列专题片,着眼宏阔的时代视野,以细腻的人文笔触完成对新疆沧桑巨变的光影礼赞。可以说,新时代新疆的巨变,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生动缩影。
这份“生动”,首先源于影片深植的人民史观。人民史观以人民为历史主体,坚信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作用置于历史发展的核心位置,《天山放歌》则将这一理念具象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巧妙地将时代视野融入普通人的日常,将宏大的时代巨变,凝固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感、温暖坚实的生活印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当镜头越过新疆大地的千沟万壑,从20世纪50年代帕哈太克里乡的盐碱地到如今帕乡大米享誉疆内的米粮川;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群众用牛粪生火取暖到如今新农村人居小区居民用上清洁便利的天然气;从大学生科比努尔?阿卜力肯的命运蝶变和努力曼古丽?喀斯木与无人机的励志故事里,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为人民服务的澎湃伟力。
这份“生动”,源于影片彰显的劳动史观。马克思主义劳动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劳动在人类进化、社会形成与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天山放歌》以光影为媒,将颂扬的旋律献给每一位为新疆现代化事业躬身耕耘的劳动者,谱写出一曲致敬基层干部群众的颂歌。正如片中所说的,“靠双手挣来的幸福最踏实”。借助地理空间的转换,影片铺展开一幅新时代新疆发展的全景图:从北疆的现代农业基地到南疆的文旅产业沃土,从东部城市的工业园区到西部边境的贸易口岸,每一处场景都在诉说着新疆发展的路径和成就。当天山胜利隧道的施工图从毛锦波的指尖划过,当徐浩在巴里坤换流站合上“疆电入渝”的电闸,当焦崇琛的目光追随智能矿卡奔驰在准东五彩湾矿区的黑夜里,当阿克塔什镇农民阿依努尔·库尔班在自己的大棚里收获新一批蔬菜……由每一个普通劳动者汇聚成的力量,那些关于努力和希望、关于奉献和获得的故事,也因此有了鲜活的脉动。
这份“生动”,更源于影片传递的文化史观。文化史观以独特视角看待历史与文化,既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更着力挖掘文化背后的深层意涵与社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史观,秉持多元、包容、开放、创新的内核,主张各民族优秀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天山放歌》深刻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以文化传承与开拓创新为着眼点,让新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现代活力交相辉映。从喀什古城的保护性开发到民族乐器的匠心传承,从舞剧《龟兹》的古今对话到英雄史诗《玛纳斯》与摇滚音乐的创新融合,如今的新疆,已形成“立体涵养”的文化繁荣新局面。新疆的现代化进程由此与文化的现代性紧密相连——尊重传统而不囿于传统,拥抱现代又不迷失自我。这是文化自信的表达,也是中华文脉传承的新篇章。
意大利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曾言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泛黄的老照片与火热的现实画面交叠,斑驳的旧日回忆与爽朗的当下笑声交织,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新疆的巨变早已不是孤立的地域叙事,而是中国式现代化宏大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而言,《天山放歌》不是一部朝向过去的奋斗史,而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心灵史。跟随镜头,我们不仅看清了新疆从贫瘠到富饶、从闭塞到开放的每一步跨越,更从蓬勃涌动的时代朝气中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那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