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文旅融合赋能 做活“林水文章”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6版:文旅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师十六团塔河源景区三河汇聚景观(资料图片)。 顾冉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通讯员 顾冉

金秋9月,塔里木河畔的风已裹着几分凉意,河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金光。岸边,茂密的胡杨林正悄然换色,点点金黄夹杂在依旧苍翠的绿意里,预示着一年中最绚烂的时节即将到来。

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在一师十六团塔河源景区的木栈道上,有人驻足凝望奔腾的河水,有人举起手机将这片壮阔秋色与嬉戏的水鸟一同框进镜头。孩子们在无动力乐园里欢快奔跑,笑声顺着风传得很远。

“原本以为胡杨林还没全部金黄,这次旅程会有遗憾,没想到塔河源现在的景色这么漂亮,这次来值了。”9月22日,游客张先惠一边拍照,一边对记者说。

这里是塔里木河的干流起点,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塔河源的所在地,也是一师阿拉尔市“百里画廊”的起点。

近年来,十六团聚焦“文旅兴团”,做活“林水文章”,全力培育多元文旅业态。

十六团的文旅发展,最深厚的底蕴源自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军垦战士响应号召扎根边疆,在“死亡之海”边缘开荒造田,用青春与热血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创业史。

在距离塔河源景区20公里的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王青兰身着老式军装,正带领游客重温往昔岁月。“这里是老一营营部卫生室。20世纪60年代,上海支边青年赵医生响应国家号召,从黄浦江畔来到塔里木。当时卫生室里只有一张木床、一个药箱,她凭着一双脚,走遍周边十几个连队,给职工看病、给牧工送药,直到退休都没离开过。”王青兰说道。

老一营的仿苏式建筑群静静矗立,浅灰色的石灰泥浆墙面、砖木结构的尖顶屋檐,每一处细节都保留着当年的风貌。2016年,十六团启动修缮工作时,特意请来当年参与营部建设的老职工张福来指导。“墙面要用本地黄土和石灰按3∶1的比例调浆,木材得选耐腐的杨木,门窗把手要做圆形的,方便职工冬天戴手套开门”,张福来的叮嘱被一一落实。如今走进营部办公室,仍能看到当年的木质文件柜,柜门上贴着“节约用电”的老标语,抽屉里整齐叠放着1965年的生产报表。

“老一营旧址是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老一辈兵团人生产、生活的地方。如今,这里成了人们传承兵团精神的重要载体。”十六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主任黄林林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自觉,十六团在发展文旅产业时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它不只是将自然景观呈现给游客,更通过文旅融合,让红色文化、军垦文化与生态旅游和谐共生。

在老一营,游客可以参与“军垦战士的一天”体验活动,通过队列训练、升国旗、锄草整地等项目,切身感受兵团精神的内涵。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文化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与此同时,十六团还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赋予旅游更深层的意义。多年来,该团以塔河源荷花文化旅游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每年夏季的荷花文化旅游活动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成了展示兵团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荷花观赏、非遗表演、民俗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兵团文化的独特魅力。

塔河源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愈发凸显出十六团秉持的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并重这一理念。在景区的规划里,无论是文化体验区,还是亲子休闲区等诸多功能分区,都着重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而即将着手建设的“梧桐庄”民宿项目,其目标在于借助民宿、餐饮以及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使游客能够更为深入地感受与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这样的开发模式不但对塔河源的原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还为文化传承开拓出了全新的空间。

今年以来,塔河源景区接待游客15.8万人次,“塔河源生态旅游团镇”特色IP的辨识度进一步提升。

十六团正在塔河源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前7大功能分区已有4个建成投用;团场正培育文化体验游、生态研学游等新业态,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比如打造“塔河源—老一营—荷花公园”精品旅游线路,配备专职导游,全程讲解自然与人文故事。

“我们要让游客来到十六团,不仅能看到美景,更能感受到兵团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的强大生命力。”黄林林说,团场计划与周边团场联动,推出“军垦文化旅游专线”,让游客沿着当年战士们开荒的线路,感受兵团团场的发展变迁。

当游客漫步在塔河源头,他们不只是在欣赏自然风光,更是在与历史对话、接受精神洗礼。十六团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文旅融合,是让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让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在相互赋能中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