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科 吴轶群
70年前,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大规模开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注入了“血液”,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石。
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发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当时国家面临着国内石油短缺、西方石油禁运的难题。1949年,全国原油产量仅12万吨,90%以上的石油产品依赖进口。1953年,原油产量仅43.5万吨,只能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三分之一。1953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会见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时满怀忧虑地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主管经济建设的陈云同志指出:“要争取在两三年内,找到一两个大油田,否则难以安定人心。”1954年,由中苏两国地质专家组成调查队,对克拉玛依黑油山—乌尔禾地区进行地质普查,作出含油远景良好的判断。
1955年6月14日,一支由8个民族36名工人组成的1219钻井队挺进克拉玛依。他们怀着“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决心,于7月6日启动一号油井钻探。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10月29日,克拉玛依的第一口井喷出工业油气流,日产原油3.7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新疆石油公司黑油山油田第一口探井出油》消息,振奋了亿万国人的心。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正式投入开发,当年生产原油33.38万吨。到1960年,新疆原油产量达166.2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9.4%,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油田。肩负巨大期待,石油人勇毅前行,至1975年,克拉玛依、白碱滩、百口泉等18个油田区块崛起于戈壁,原油产量成功突破300万吨大关。
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如雪中送炭,快速提升了国产能源供给,有力打破了外部能源封锁,为新中国建设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能源支撑。
粉碎“中国贫油论”
长期以来,西方地质学界囿于“海相生油”理论,质疑中国蕴藏大型油田的潜力。新中国成立前,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等外国公司多次在华勘探寻找石油未获成功,客观上强化了“中国贫油论”的既有认知。
为破除“中国贫油论”,自20世纪起,中国地质工作者便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油气勘探。他们先后深入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进行系统的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沉积盆地中发现了新疆独山子油田及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然而,这两处油田探明储量有限,未能从根本上否定“中国贫油论”的论断。
1955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首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该油田具备大规模可采储量与稳定产能,不仅实证了中国地质学家潘钟祥1941年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更以铁的事实打破了国际地质学界关于“陆相地层难以形成大油田”的传统认知,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1956年2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听取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汇报克拉玛依油田出油情况和勘探前景后,十分高兴地说:“美国人老讲中国地层老,没石油,看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同年9月,李聚奎在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时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油田,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储油面积还在扩大,可采储量一亿吨以上。”至此,新中国石油工业取得重大突破,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破产。
奠定新中国石油工业自主发展的基础
继克拉玛依油田之后,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相继开发。克拉玛依油田不仅生产大量的油气资源,更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
克拉玛依油田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其开发过程堪称一部不断攻克世界级难题的创新史。这些成果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开发困境,更被推广到我国其他油田,从而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技术基础。如油藏开发理论,在克拉玛依油田开发早期,苏联专家基于均质砂岩油田理论指导油田开发,导致油井产量递减快,含水率迅速上升,收效不佳。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克拉玛依油田的科研人员发现这是罕见的非均质砾岩油田,形成了以“边勘探、边开发、边调整”和“提水—压裂—调水—放产”为核心的油藏开发技术框架。这套复杂岩性油藏的开发理论和实践经验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被推广至大庆、胜利等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克拉玛依油田建设之初,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195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社论,呼吁全国协同支援两个油田。此后,国务院组织13个部委支援克拉玛依,延长油矿、玉门油矿、四川石油管理局迅速抽调工程人员和管理干部参加克拉玛依油田建设。自治区党委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各族人民支援克拉玛依油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自治区相关部门、企业抽调汽车帮助运送器材。通过各部门协作,交通、邮电等基础服务设施迅速投入使用,确保了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工作有序推进。
伴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发展,克拉玛依油田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支援新油田开发建设的任务,毫无保留地为全国石油大会战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新疆石油管理局开始成建制地输送钻井、地质、物探等专业队伍,向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为全国各地的石油大会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人才支持。1959年3月到5月,克拉玛依油田共抽调529人到松辽、华东和青海参加石油会战。1959年4月,克拉玛依油田调派124名干部支援东北地区的石油勘探。在支援其他油田建设中,来自新疆石油管理局的技术骨干屡创佳绩。新疆石油管理局1202钻井队队长马德仁与铁人王进喜一同成为“五面红旗”之一。1966年,1202钻井队获得石油工业部“优质快速钻井队”称号。这种人才的流动,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克拉玛依在中国石油开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克拉玛依必将继续书写浓墨重彩的华章!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